“始终跟着党走,把自己的工作搞好,是对牺牲同志的一个告慰。”深圳市原粤赣湘边战友联谊会副会长、今年82岁的卓辉语重心长地说。面对镜头,坐在沙发上的卓辉老人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老人家讲述了他“激情燃烧的岁月”。
义无反顾加入游击队
卓辉12岁参加游击队。他回忆道,当时一听到能找到游击队就赶紧放下手里正干着的农活儿,一下手里正干着的农活儿,一路小跑一路追赶,直到天黑才在茜坑村找到游击队,接着随队伍连夜出发赶到白花洞村。个子比桌子高点的他留在白花洞村观澜交通站(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第三团交通站)当了交通员,得到了一双胶鞋,那天晩上,他抱着鞋子入睡,开心地半夜都笑醒了。
在部队,他最紧要的任务是送信。每次走路去送信,遇到水沟和石头疙瘩路,他总是脱下鞋子挂在脖子上,怕鞋子走坏了。“交通员的地位很重要,如果送信时被敌人发现,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泄密。不能说出部队活动范围,不能泄露部队任何动态。”这是作为交通员肩负的使命。有时候遇到急件,无论刮风下雨,半夜也要出发。他记得有一次送信到东莞市黄江镇梅塘村时,途中就听说有敌人已经进村。当晚,他们送信的两个人就躲在离村庄很远的山头上过了一夜。
卓辉的父亲反对他去部队。有次他从白花洞送信去民治,在望天湖和去香港的父亲碰上了,父亲一看就攥紧他不放,他不回家,父亲就一直跟到交通站,没想到领导却同意父亲带他回家。被迫返家的卓辉很不幵心,他居住的弓村叔伯兄弟也说他爸爸,人家都把孩子送部队,你却把孩子从部队拉回来。
不久,卓辉又在路上碰到认识的游击队员,死活跟回了交通站。这回他要求站长不走那条路线,走百花洞到东莞,不会碰到父亲。
游击队有什么好?卓辉说:“我们部队有鞋穿。平日有9两米6分钱菜金,官兵们一起吃饭,吃起来特别香。"
讲好深圳故事
多年来,讲好深圳故事是卓辉的一个朴素愿望。他参与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建设,见证了深圳由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今日的经济特区。
现任粤赣湘边战友联谊会副会长的卓辉感叹,近来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是:去年7月,深圳市原粤赣湘边纵队战友联谊会、深圳市东纵边纵研究会以及龙华弓村、福田水围、平湖山厦、罗湖蔡屋围等革命老区代表及社会各界600余人参加了在龙华区召幵的纪念边纵成立70周年暨《大转折一一深圳1949》新书发布会。
大转折书籍
“为了出版《大转折——深圳1949》,我协调了很多部门,对接了史志办,也联系了很多老同志们采访。”作为深圳革命老区人民、东纵边纵老同志,卓辉始终保持着对红色事业的热情与真诚。
史料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部队。在解放战争期间,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作战部队由1946年冬的470人,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38000多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粤赣湘边区幅员辽阔,纵横千里,西起粤汉铁路,东迄潮汕兴梅,北依巍峨五岭,南临浩瀚的大海。境内包括广东的始兴、南雄、紫金、河源、顺德以及湖南桂东、汝城等50余县的广大区域。
卓辉回忆,深圳市原粤赣湘边纵队战友联谊会至1990年代最高峰时,全部由参加过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老同志组织成的会员超过1100人,目前仍拥有会员500余人。他说作为过来人,有责任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深圳的历史记录下来。“纪念边纵成立70周年暨新书发布是我们老一辈积极传承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我很开心参与完成了这件事。”
帮助弓村富起来
卓辉是弓村人。如今的弓村很富有,这繁荣有卓辉的一份功劳。弓村,龙华的中心,也是龙华最大的的城中村之一。“1979年改革开放,深圳取得了很多发展机会。”因在香港、澳门工作了10多年,后来他被派往一线参与招商引资,负责引进外资和港资,“1980年的深圳,没有经验可以学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要与客商洽谈成功并不容易,“村里没有专门的经营场地可提供,需要和村里的干部沟通。带客商经常翻山走小路,非常辛苦。”
卓辉获得的部分纪念勋章
“港口幵放得很及时,当年香港很多来料加工厂都活不下去,正愁着想搬到内地。”卓辉建议香港商人把来料加工厂搬到弓村发展。
最初村里没地可用,只能利用村里的祠堂、饭堂、牛棚等空间大点的房子做来料加工。“香港商人愿意过来做来料加工,这对我们而言是桩好事。办加工厂,可以解决弓村很多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年轻人有了外汇收入,也不会偷渡往香港跑了。”他提到,当时村长曾因为2毛钱港币和商人谈判失败,他马上找到村长做工作,劝村长把合同签下来,留住生意。果然,不多久,弓村很快变得富有起来。
“还有弓村的规划用地,我也给了意见。”卓辉提到如今很多农民房都是握手楼,但是弓村却建得规规整整,马路宽敞,空间大。“这里楼房很多,每栋楼颜色都不一样,走进来很好分辨。”
深圳要做全国的排头兵
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三来一补”企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外向型经济的最初形式,也是我国以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起始。“三来一补”,指的就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中国大陆企业依靠外商提供的原料、技术、设备等,根据对方提出的产品质量、规格、款式等要求,完成加工、组装、整合等基础制造环节,最后把产品提供给外商,并获取相应的回报。
据记载,当时深圳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生产,扩大对外贸易,与香港客商合作办成首批的29个来料加工厂,由香港客商投资,提供设备和生产技术,涵盖无线电、五金、皮鞋、皮箱、皮袋、工艺、服装、餐巾纸、毛织品等行业。这些企业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发展的根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卓辉介绍,从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前后,为特区开创阶段。这个阶段,深圳破壳开路,艰苦创业,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大规模展开了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中心的基本建设;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多项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框架;同时,通过“外引内联”,建立起深圳特区的国民经济基础,使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提到对深圳未来的期待,卓輝非常自信:“深圳要做全国的排头兵,希望深圳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能带个好头。”
卓辉坚持读书看报,关注国家大事。世界每天日新月异,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也是他保持健康长寿的秘诀。“如今生活越过越好了,逢年过节,深圳市、龙华区等各级领导都会来家里看望我。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我们,我非常感动。”卓辉很幵心,看到龙华的发展越来越好,子孙们的生活越过越幸福,心底感到十分幵心。“希望深圳发展越来越好,因为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