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广播电台开台第一声由退役老兵发出——记宝安区新安街道灵芝社区退役军人曾海荣事迹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1-01-04

人物简介

他是退役老兵,从军十余年,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祖国;他是媒体工作者, 为深圳宝安广播电台发出开台第一声;他是业余羽毛球运动健将,努力强身健体, 保家卫国;他还是慈善的仁者,常把温暖送给他人。

汉安家,但武汉的环境始终无法适应。1986 年, 他们辗转来到了深圳宝安。

当时宝安广播电台正在筹建,并定于 1987

年 7 月 1 日正式开播。曾海荣认为这是一个机会, 便找到筹建广播电台的宝安广播电视局局长,希望能调到电台当记者。40 岁从零开始去做记者, 年纪显然偏大,局长有些犹豫,但没有直接回绝, 而是给他出了三道题:立足当下宝安县发生的事写两篇消息、一篇通讯。能不能调入,就看稿子质量如何了。

他就是曾海荣。

图片1.png

宝安区新安街道灵芝社区退役军人曾海荣

不负韶华 青春献给祖国核工业

提到原子弹,大家能想到的或许是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钱三强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在整个中国核工业发展中,除了这些署名的科学家,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曾海荣便是其中一位。

1964年,17 岁的曾海荣从梅州被招募到粤北山区铀矿地质队。作为铀矿开采的先头部队, 他们翻山越岭,忍饥挨饿,不惧日晒雨淋,冒着毒蛇恶蜂偷袭的危险完成探测工作。

一次,曾海荣在悬崖峭壁上发现高反应的岩石露头,心中一喜,不顾个人安危攀爬上去,谁知手抓的岩块脱落,连人带石向下翻滚,幸好一把扯住峭壁上的小松树,才免坠悬崖,躲过一劫。手划破了,鼻子出血了,左脚鲜血直流,右脚的鞋也不知去向。干脆包上饭盒袋,缠上稻草绳当鞋,艰难地继续前行。顽强奋战终有回报,南雄寨地的地质初勘点,就是曾海荣和同事们首次发现,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图片2.png

找矿是铀矿开采的第一环节,由于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曾海荣的身体受到了伤害。

1972年,地质队整编为部队,曾海荣随之参军入伍,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一直在部队从事地矿工作。1985 年,他所在部队重新回归地方管辖,成为广东华南地勘局。

不惑之年 他发出宝安广播的第一声

退伍以后的去向,曾海荣和妻子产生了分歧。妻子是湖北人,想回湖北发展,而他是梅州人, 自然想回梅州。经过商量,曾海荣同意去湖北武汉安家,但武汉的环境始终无法适应。1986 年, 他们辗转来到了深圳宝安。

当时宝安广播电台正在筹建,并定于1987年7月1日正式开播。曾海荣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便找到筹建广播电台的宝安广播电视局局长,希望能调到电台当记者。40岁从零开始去做记者,年纪显然偏大,局长有些犹豫,但没有直接回绝,而是给他出了三道题:立足当下宝安县发生的事写两篇消息、一篇通讯。能不能调入,就看稿子质量如何了。

两篇消息对于曾海荣来说并不难,但通讯却让他犯愁。没有任何信息、资料来源,只能去翻阅广播站的稿子。这一翻,倒是翻出点东西来。他在一篇稿子里看到一条关于“孩子被电击伤失去双手,如何受到学校关爱”的简讯,觉得这个故事可以深挖,便立即联系当事人、学校、医院等, 花了两天时间调查,写出了通讯稿《当灾祸降临以后》,整整 7 页纸。局长看完很满意。就这样, 曾海荣顺理成章调到了宝安广播电视局。

曾海荣在部队的时候参加过文工团,到宝安工作后,演唱、演讲等各类文艺活动,他都会去参加。1987 年,宝安广播电台开播在即,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男播音不够。曾海荣大胆向领导毛遂自荐。由于平日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崭露头角,加上他曾在北京广播学院学习过,领导决定让他试一试。这么一试,便成了宝安广播电台“开台第一声”,并兼职《宝安红领巾》少儿节目的采、编、播。

在宝安县广播电视局任宣传股长期间,老曾负责录像管理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很多外地企业家来到深圳办厂,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五湖四海漂来,涌进深圳打工。青工文化娱乐生活比较枯燥,下班后多是在马路上打打闹闹。细心的曾海荣观察到这一场景,决定在工业区开设录像放映场,相当于如今的小型电影院。如是,工人们下了班就有地方可以去,还能丰富他们的文娱生活。

在曾海荣的努力下,宝安县共发展了 100 多个放映点。所有放映点播放的节目均由广播电视局统一审批,统一排期,统一管理。宝安此举引起了广东省广播电视厅的高度重视,连续两年发文,并召开现场会,要求全省向宝安学习。

不甘雌伏 在全国羽坛上勇攀高峰

曾海荣是羽毛球高手,曾六次斩获深圳市中老年业余羽毛球赛冠军,一次全国中老年业余羽毛球赛亚军,一次全球华人杯业余羽毛球赛亚军, 被中国羽毛球协会授予“中国羽毛球业余运动健将”称号。如今,年过七旬的老曾不再参赛,而不遗余力推广羽毛球运动。1997 年 4 月,老曾被聘为宝安区羽毛球协会副会长,一干就是18年。

图片3.png

宝安区新安街道灵芝社区退役军人曾海荣

图片4.png

话筒前的曾海荣

求证曾海荣,为什么在羽毛球运动上能不甘雌伏,有所建树?他的回答是:1.爱好。2.强身健体,保家卫国。3.把军事知识用于竞技。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军队克敌制胜的战律, 在羽毛球比赛中同样适用。赛前,尽可能调查了解对手的实力、特点、性格、爱好、常用的战略战术等,努力做到知彼知己,比赛时有针对性地找其弱点、攻其不备,自然胜算就大。

不忘传承 用善和爱书写人生

曾海荣的母亲是搬运工人,年轻时每天在码头装卸货物。母亲用血汗换钱的日子,在曾海荣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那时梅县人过年,“穿上新衣吃碗肉,贴上对联插枝花”就算过年了。记得 1957 年冬,一个山里娃挑着两大捆吊钟花在松口集镇上卖,准备换些钱回家过年。当最后一束花卖完,发现钱包被偷,顿时难过得嚎啕大哭,在地上打滚。曾母掏出身上仅有的5角买菜钱,全部给了小男孩, 结果,一整天全家吃盐水拌饭。母亲种种善念和善举,早已播撒心田。

后来,曾海荣走进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熔炉, 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教导,部队的宗旨教育,更夯实了他世界观,因此,他的言行总是与善和爱紧密相连。

曾海荣帮过用光盘缠,流浪街头的来深打工青年;

曾海荣利用假日带 8 岁儿子清除马路边妨碍交通的水泥墩;

曾海荣主动护送被电锯锯断三根手指,焦急求助的路人;

汶川地震曾海荣捐钱捐物;

全国新冠肆虐,曾海荣辗转多处,捐款上千。他在微信给爱人娘家湖北的亲友写道:“灾难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只要听从党中央、习主席指挥,配合政府做好个人及家庭防护,就能战胜疫情,取得最后胜利。”无论何时、何地、何事, 曾海荣始终规范自己的行为,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在履行一个普通党员应尽的义务。

传承是需要榜样的,曾母的善心传给老曾, 老曾的善念传给儿子曾健。平时耳濡目染父亲的诸多善举,潜移默化,曾健的内心自然嫉恶如仇, 伸张正义。2015 年元月,曾健在灵芝地铁站协助市民制服抢劫歹徒,受到单位的通令嘉奖,使善和爱无限延伸。

古人云:“兵者外以除暴,内以施善”。老兵曾海荣,解甲 30 余年,仍初心不改,担当军人责任,为民所想、为民而行,用善和爱书写人生, 其心可颂、其行可嘉。

图片5.png

年轻时的曾海荣

▲(文 / 图 宝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