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4位烈士尽孝31年 深圳老兵孙卓清功勋卓著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1-08-24

1.jpg

“我想转业到深圳,那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之地。”

孙卓清在部队服役21年,是所在部队第一集团军一师政治部最富战斗力的“笔杆子”,在部队立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1988年10月,孙卓清同志站在退伍转业的人生重要路口,他本可选择到湖北老家附近的武汉等大城市的机关单位工作,但孙卓清自己提出,想转业到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到深圳后,孙卓清站在一天一个样的繁华的盐田港前,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不忘初心的退役军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不能忘,对党的忠诚不能退。

担当时代使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奋斗

转业到深圳后,孙卓清进入国企深圳交通运输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后因工作需要听从组织安排,调任深圳市航运总公司人事部长、东南亚开发办公室主任。

2.png

1989年,孙卓清“撸起袖子加油干”。他发现当时的国营企业普遍陷入困境,又恰逢国际局势紧张外商开始撤资。他发挥在部队善于调查研究的特长,借经常出差香港之宜,观察市场化经济的运营模式,与企业家、经营者加强交流探讨,最终写成探索时政、研究经济发展的文章《深圳国营企业摆脱困境的七大对策》,在当时的深圳党政内参刊发,国务院党政内刊也全文转载。

因为孙卓清军旅出身和过硬的工作能力,当时深圳航运总公司指派他到驻国外企业工作,担任泰国海龙远洋运输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时刻记住“政工干部就是出好点子”的他,到了泰国之后也停不下来。他发现富有盛名的泰国大米供不应求,于是他在泰国当地发掘大米生产能力,将中国的打机井技术引用到泰国干旱地区,增加当地种植浇灌能力,大大提升了泰国大米的出产量,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效促进了两国的外贸交流发展。

孙卓清同志在国企改制之前,做过不少增加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培塑企业品牌的努力。虽然方向和做法都符合时代潮流发展,但终究体制机制所限,他最终选择了“下岗”,投入研究红色文化、党史、军史的写作事业当中。

3.jpg

履行忠诚使命代英烈尽孝赡养烈属

转业到地方的孙卓清,将部队的三个作风带到企业,一是肯学习、肯动脑,及时分析企业发展动态;二是军事化严格管理,强调纪律、作风、效率;三是坚守做事底线,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采访当年老员工,都对这位雷厉风行的老领导心存敬畏:“当年几千万的广告经费掌握在他手上,他都是秉公办事。”

作为国营企业的干部,他清正廉洁,不属于自己的钱一分不拿。”但属于他自己的钱,除了生活必需,几乎都拿来用于赡养4名烈士的7位父母,入不敷出时他卖掉自己的住房,在其他战友的支援和帮助下前后共花费了近200万元。由于4名烈士的父母分别居住在河南、江苏、甘肃和山东,他每年至少要横跨四省走一遍,探访他的“父母们”。除了嘘寒问暖,他每月寄生活费、托人买药、雇保姆照顾、修缮房屋,病重时飞身前往在病榻前照顾,曾中风瘫痪在床的老人对他说:“如果有来生,我有儿子还要送到部队。”

当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孙卓清负责政治工作,面对的也是战场上的九死一生。他保存着孙守功烈士被炸弹袭击时,飞落到他身旁的半截衣袖。他陪着侦查兵几乎深入敌后腹地,测试用温州话作保障战时通讯联络语言的可行性。他陪着慰问团到老山主峰,一颗飞行的炸弹就落在他们8米远处,幸好只是一颗哑弹。命悬一线的他,对逝去的烈士怀有无上的尊崇。战后他负责原第一集团军安抚农村和边远山区烈士家庭的善后任务,他将70多名战士的骨灰送回他们的家乡安葬,并将临终遗言、生前录音带给他们的父母。其中4名烈士是家中独子,父母痛不能言,抱着遗像痛哭。他不自觉跪下许诺:“从今往后,我来给你们当儿子”。一生不改、一世不悔,直到2016年最后一位老人去世,他信守诺言31年。

肩负传承使命在赓续初心中奋笔写党史

孙卓清自幼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离开父亲参军并非他所愿,他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朴素愿望是考上大学、膝下承欢。但入伍入党后,“意味着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组织,为完成使命,终生奋斗!”在上老山作战前,他也曾把老父亲托付给堂哥,“万一我回不来,请代我照顾老父亲”。

4.jpg

孙卓清和战友在一起

5.jpg

孙卓清前往烈士陵园缅怀烈士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他在保障部队作战时,军事策略行之有效,特别是“温州通信兵”“滑轮轨道运输”“阵前破格提拔有能力战士”等作为优秀案例载入史册。他先后在军队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和《解放军报》上,发表了100多篇有较高质量和影响力的政工学术论文。因率先在部队倡导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并作出显著成绩,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一等奖,多次被集团军、南京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政工干部”。

在我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战士、老党员,在他退休后重走红军长征路线,沿途收集、撰写红色故事,参与抗战时期“雁门关伏击战”烈士遗骸的寻找与安葬。作为一名出色的政工干部,孙卓清先后著书《第一军政工名将传奇》《共和国不能忘怀》《红二、六军团长征奇迹》等10本传承红色文化的书籍。其中,《共和国不能忘怀》一书于2013年9月入选以“青年·国家·梦想”为主题的100本优秀励志书籍名单,并获得教育部颁发荣誉证书。《满门忠烈,血染国旗》日前已改编成电视剧,并已选定参演部队,他近期要赴京正式签署版权授权书。著书立说,是一名受党和部队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政治工作者,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敬仰,是在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在他退休的年岁里,孙卓清总是想告诉青少年,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怎样的奋斗才走到今天,我们的新中国是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建立起来的。为配合深圳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他先后30余次深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驻军部队作专题演讲报告。他在居住的北站社区也持续发光发热,不断激发和带动身边党员服务为民。他定期为社区党员、居民和青少年学生讲专题党课,经常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疫情期间前往卡点关心一线人员,身体力行践行初心。

6.jpg

闲暇时间喜欢写作

7.jpg

孙卓清在杭州浙江省体育馆召开的万人大会上作英模事迹报告

他对部队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离开部队多年后,仍心系部队建设,他关注到中央军委正在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他结合自己在部队的所思所想所经历,在2017年写成《一支红军团队是如何面对上百次改编》文章,《解放军报》总编在刊发之前给他打来电话,说他这篇文章受到了领导表扬。年逾古稀的他,在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他加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的“红色讲师团”。还要从他的写作生涯、人生经历中选取100个红色经典故事合辑成册,目前已完成58个故事,《解放军报》已预定了出版权。

孙卓清说,奋斗就是追求和别人不一样的创新成果。所以他追随着改革的春风,努力用自己的笔追寻奋斗、创新的真谛。我的眼前依稀出现:在老山猫耳洞里,就着煤油灯伏在矮凳上每天记录战士生活的孙卓清;在深圳特区国营企业办公桌,每天挑灯夜读笔耕不辍的孙卓清;在家中窄小的书桌前,就着手机一笔一划敲打着红色岁月的孙卓清。他们的影像重叠,战场战火连天、工地挥汗如雨、青少年团团围绕等等画面交织,呈现出孙卓清终生奋斗,一生为党、为人民发光发热的共产党员形象。

8.jpg

孙卓清与一师政治部保障人员战场合影

9.jpg

(文/图龙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