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雄:十五岁参军赴前线英勇无畏抗日杀敌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1-11-28

刘建雄,1929年出生于吉厦村(今南湾街道吉厦社区)。1944年,15岁的他参加东江纵队。复员后回乡务农,后到吉厦生产大队做财务会计,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89年退休。

在龙岗区南湾街道吉厦社区整齐划一、环境优美的统建楼内,早起的刘建雄如往常一样,给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浇水,窗外则不时传来学生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弥漫着幸福安逸的气息。这位年已九旬的老人说,这样的幸福场景,在抗战时期想都不敢想。他喜欢向朋友讲述炮火纷飞的抗战往事,认真介绍他的每一枚革命勋章的来历,告诫后辈一定要牢记历史,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1.jpg

刘建雄诉说往事

国仇家恨让人永世难忘

刘建雄说,那段金戈铁马的抗战往事,是自己这坎坷且漫长一生中最不能忘却的记忆。

1938年以前,刘建雄以为,人生中最大烦恼不过是兄弟姐妹之间鸡毛蒜皮的争吵,一直以来,出生、成长在吉厦的他和父母兄弟过着安稳富足的生活。刘建雄从未想过,自己竟会经历颠簸动荡和生离死别。

分水岭是1938年。这一年,日寇侵略广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刘建雄的父亲在一次运送粮食途中被日寇袭击,抓入牢中,出狱后不久逝世。刘建雄一家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生活也因顶梁柱的轰然倒塌而陷入困境,3个年纪尚幼的孩子全靠母亲一人做劳工养活。如今,虽然早已不再为填饱肚子而烦忧,但挨饿受冻的经历依然深埋刘建雄的脑海,偶尔回想起来,老人依然会喟叹:“全家人整天饿肚子,瘦成了皮包骨,那种日子太难熬了!”对当时的刘建雄一家来说,最苦的不是从生活富足一下子变为赤贫,而是来自鬼子无休止的压迫、骚扰和威胁。刘建雄说,村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提心吊胆,日不敢出门、夜不敢点灯。

2.jpg3.jpg

精心保存的奖章

“鬼子在丹竹头设了岗哨,每次过岗哨必须向鬼子行礼。”为了补贴家用,小小年纪的刘建雄帮人放牛,每日必经的岗哨让他和同村人又恨又怕,“鬼子一不高兴就拿行人出气,骂人不说,还用枪柄砸村民的头,经常砸得行人满头鲜血,给村民造成了极度恐慌”。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开辟了华南敌后战场。在龙岗,也有不少热血青年加入了东江纵队抗击日寇,抛头颅洒热血。“父亲去世时,我就暗下决心,要当兵打日本鬼子,把鬼子赶出家乡。”刘建雄说,几年间,日军惨无人道的行径激起了强烈的民愤,不少村民投身革命,刘建雄也想加入其中,成为保家卫国、抵御外侵的一分子。但为了年幼的弟弟、渐老的母亲,身为长子的他只能埋藏想法,握紧拳手,四处做苦工,和母亲一起全力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投身部队一心打鬼子

15岁那年,刘建雄和同村男丁都被日本侵略者抓到梧桐山大望修建碉堡——这是一段饱含血与泪的往事。村民们做工时手脚稍微慢一点,就会被日本人用锄头、枪柄等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大家敢怒不敢言。看着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残酷镇压以及自己遭受的剥削和迫害,刘健雄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愈加强烈。

1944年,刘建雄在一户富裕人家做雇工,冬季返回家中时,偶然得知同村有3个村民计划加入东江纵队。国仇家恨早让刘建雄对日军恨之入骨,这一消息点燃了他内心复仇的怒火。不甘压迫的刘建雄当即和3个村民一起前往坪山,加入了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赵洪成中队,意图杀日本鬼子为亲人和同胞报仇。“这时弟弟长大了,也能给母亲帮把手,小家不用操心了,我就想着一定要去打鬼子!”

4.jpg5.jpg

精心保存的奖章

加入东江纵队后,刘建雄和其他新兵每人分得一支步枪和100发子弹,刘建雄暗自发誓一定要多杀几个鬼子,为父亲和村民们报仇。让刘建雄没有想到的是,刚许下杀鬼子的豪言壮语,就迎来了直面鬼子的第一战。其时,他还不太懂得如何使用武器。

“我们这些新兵主要负责骚扰,目的就是让鬼子心神不宁,吃不好睡不好,消耗他们的精力。”刘建雄回忆说,当时,龙岗大兴街来了一批日本兵,武器精良,人数众多。单靠一支队伍要想打败他们肯定不可能,硬拼不过,那就智取!商议过后,部队决定每晚派一个班骚扰鬼子,并要求每班一个人轮流打三发子弹,打完就撤,其目的就是让鬼子不得安生。

虽然不用和鬼子面对面交火,但对刘建雄这群只会拿农具的新兵来说,这依然是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刘建雄说,大家心里想的只有为保家卫国出力,个个斗志昂扬,根本来不及害怕,心里反倒是骄傲满满:“晚上和他们打游击,一个班就能把所有鬼子骚扰得鸡犬不宁,让他们白天没精力扫荡、祸害百姓,特别畅快!”

“沿途百姓让出屋子给我们睡,自发给我们筹集、运送粮食,还冒着生命危险给我们送情报,老百姓跟我们心连心。”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刘建雄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罪恶行径,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抗日图存的自强不息。老人说,在抗战的日子里,最难忘的不是作战艰苦,而是沿途百姓的恩情,“大家都有着同样的心愿——将鬼子赶出中国”。

以弱对强坚持顽强作战

根据组织安排,同年,刘建雄所在的部队步行前往紫金支援前线。途中,因战情有变,队伍又临时转向惠阳良井镇,正面迎击向良井镇进攻的日军。

“部队日夜兼程,到达良井镇的时候正是半夜,大家刚躺下来想休息会儿,就有百姓来报信,说日军已经逼近了。”刘建雄回忆说,自己所在的中队只有60人左右,但鬼子却有200余人,敌强我弱。

当时,队长安排了一个班到托盘山打伏击,吸引敌人注意力,分散日本人的兵力,减少正面敌人的数量,而其余兵力则到托盘山头占领制高点。说到这里,老人很是骄傲:“这个先头班正是我所在的班,加上我共9个人。接到命令后,我们马不停蹄‘摸’到了山头,悄悄观察,结果发现鬼子距离我们不到200米。”刘建雄说,这是自己第一次真刀真枪跟鬼子干仗,内心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可以为亲人同胞报仇,紧张的是仅凭9个人、9支步枪,却要吸引200多个鬼子的火力,迷惑敌人为大部队争取时间,形势非常严峻。

“敌军已经逼近,要是躲了就不能为大部队争取时间了!当时什么也管不了了,9个人一齐大喊‘一二三’,然后拼命开枪打鬼子。”刘建雄和战友们出其不意的攻击,让日军乱了阵脚,枪声、嚎叫声此起彼伏。原以为能趁着骚乱多歼灭几个鬼子,为部队争取更多时间的刘建雄一片狂喜,然而,战斗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在短暂的骚乱过后,鬼子们拿出小炮还击。飞扬的尘土和爆裂的树枝砸得刘建雄和战友们睁不开眼,手上、脸上全被刮出了血口子,而这时,刘建雄的步枪又卡了膛,可谓惊心动魄。“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就要死了,还好命大,没吃枪子儿。”回忆激烈的战况,老人满是感慨,“当时我们都很坚强,信念也很坚定,就算是9人对抗200多人,也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顺利登上山顶的大部队加入了战局,也让刘建雄和战友有了撤退的时机,最终死里逃生。

虽说开战前,刘建雄所在的部队对战斗做了周密部署,并一次次发起冲锋,但因武器装备落后和人数差距太大,导致部队最终在打死部分日军后遗憾撤退,不能全歼。“留着命才能击毙更多的鬼子。”虽说不能杀掉所有日军有些遗憾,但首次面对面交火就杀了不少鬼子,刘建雄异常满足。在之后的一年里,刘建雄跟随部队承担着保护塘厦镇的任务,多次与日军正面交锋,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杀,坚持对敌顽强作战。

随着抗战胜利,复员后的刘建雄回到了家乡吉厦,听从组织安排从事财务工作,为吉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从人民公社到分田到户,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改革开放,刘建雄经历、见证着吉厦从一个村民想方设法逃离的贫穷村庄变成配套设施完善、居民生活富足幸福的现代化花园社区,老人心内充满骄傲、自豪。毕竟,这里不仅是他的家乡,更开启了他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光荣征程。如今,老人的孙辈也在吉厦社区工作,和他一样,为社区发展、为居民幸福生活发光发热。

6.jpg

刘建雄(三排左三)与吉厦村民合影

(文/图 龙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余逸夫 龙岗融媒 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