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莲:赤脚少女勇参军不负青春好华年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战友杂志在线
2022-03-22

1.jpg

刘秀莲,1930年2月出生于坂田,1948年加入东江纵队一支队三团,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刘秀莲先后到东莞大队平西队、解放军公安十一师海防巡逻大队工作,1955年随丈夫赵萍转业到地方。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退伍后的岗位上、在教育子女的平凡岁月里,她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展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动人风采。

十八岁少女坚持入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1948年3月15日,东江纵队一支队三团正式成立。团旗是崭新的,队伍却早已在广东宝安、东莞一带打响了名声,所到之处经常得到老百姓相助,还时常有热血青年前来加入解放群众的战斗。

这一天,团里来了一个“奇怪”的少女,她赤着脚从坂田一路走到观澜,坚持要参加东江纵队去打仗,爹妈追来想带她回家都带不走。她,就是刘秀莲。

战争年代,军队生活意味着风餐露宿、枪林弹雨,当时18岁的刘秀莲不是不知道,但她原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艰辛而无望的呢?她的爸爸是货郎,日复一日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她从十二三岁就随父亲挑着“火水”(煤油)沿街叫卖,经常从坂田走到罗湖、福田、观澜,所得的钱物也不过支撑一家勉强糊口,甚至不够给她买一双布鞋。她的双脚先是血泡密布,慢慢长满老茧,当她的双脚踩在灼热的沙砾上却不觉疼痛时,她的内心其实更加煎熬。

有一次,东江纵队一支队三团到村里短暂驻扎,刘秀莲相信他们能救民于水火。要不要加入其中?她犹豫了一番。但她转念一想,日子还能糟到哪里去?有句老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于是她赤脚疾行20里,在观澜追上了部队。

在东江纵队,刘秀莲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双鞋。穿上这双粗布鞋,她就从挑“火水”的少女变成了革命队伍的战士,她跟着队伍先后到龙华、惠阳、东莞、博罗等地,一路上打仗、做饭、救伤员,这条路不比挑“火水”来得轻松,但刘秀莲的心里却满是信心和激情。

三十里驰援红花岭:“不能让战友孤军奋战!”

1948年初,国民党在粤北开展了第一期“清剿”,随后将枪口调转,于同年6月起在广东南部展开第二期“清剿”。当时,国民党一五四师集结在广九沿线的东莞、宝安和大鹏半岛上沙鱼涌一带,税警团集结在虎门、宝安一带,保八团、保十三团集结于惠州、坪山、淡水一带,妄图采取“肃清平原,围困山区”的方针,歼灭粤南红色力量。刘秀莲所在队伍在尹林平司令员的领导下展开游击战,先后打响了沙鱼涌歼灭战、红花岭阻击战等振奋人心的战斗。

沙鱼涌位于大鹏湾北岸,是当时东江与香港之间的进出口岸,同时,距坪山仅15公里,北有葵涌,西有土洋村,是交通要地。1948年7月10日,粤赣湘边支队发出奔袭沙鱼涌的命令,决心在沙鱼涌取得反“清剿”首胜,打乱敌人的进攻部署。当晚,刘秀莲随部队连夜奔向沙鱼涌,途中遇上大暴雨,山洪冲毁道路,前进十分困难,部队到达葵涌时,天已破晓。考虑到白天强攻难以奏效,部队潜伏在附近山中等待时机,一等就是5天。

这5天,刘秀莲深切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与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当时山上驻扎着敌人的军队,还有排哨、班哨,非常危险。但山脚下的村民不怕危险,连夜煮饭,再用扁担挑到山上给我们吃。”有了广大群众做坚强后盾,粤赣湘边支队英勇无畏,于7月16日拂晓前对沙鱼涌发起强攻,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成功夺取沙鱼涌海关。

“战斗中,我们的队伍兵分三路互相支援,而敌人早都失去了团结和信心,海关中的敌人曾发急电向临近各据点求援,可分驻在溪涌、陈坑、沙头角的三个连都不敢前来救援,而且在第二天就慌张撤走了。”说起战斗场景,刘秀莲语气中满是骄傲。

2.jpg

工作中的刘秀莲

跟着粤赣湘边纵队,令刘秀莲最为难忘的还是红花岭阻击战。1948年7月底,国民党4000余人分四路向龙岗、坪山一带的粤赣湘边纵队发起猛攻,战况惨烈,刘秀莲所在的三团转移到东莞一带。8月3日,得知敌人集结主力猛攻红花岭,当地只有300多名游击队员据险死守,三团立刻决定驰援红花岭。刘秀莲跟着队伍拔足狂奔,从东莞清溪牛湖村向着龙岗红花岭全力前进。当天下午5点多,三团终于到达红花岭。彼时我军已经打垮了敌军的12次冲锋,许多战友英勇就义。三团的到来打破了僵持的战局,他们和阻击部队形成合力,用猛烈的火力打退了敌人的第十三次冲锋,也终于彻底瓦解了敌人占领红花岭的信心。夕阳西下时分,敌人终于溃退。

刘秀莲爬上红花岭,被眼前的惨状震惊了。“原本绿色的山岭一半被炮火炸黑,一半被鲜血染红!”有的战友被炮弹炸死炸伤,有的被子弹击中,有的被敌人刺伤。刘秀莲来不及悲伤,加入到救护伤员的行列中。在卫生员崔欢的指挥下,她帮着包扎伤口、转移伤员。有位名叫刘进的青年,因为腿部中弹不能行动,是刘秀莲一路将他背下了红花岭。“是刘秀莲救了我的命!”此后多年,刘进一直念念不忘,刘秀莲却总是笑着让他别这么说,“因为我们是战友,就该一起战斗”!

红花岭战斗结束后,部队将伤员转移到东莞清溪牛湖村,刘秀莲一直帮着医疗队照料他们。正因如此,1950年3月刘秀莲光荣入党,卫生员崔欢为介绍人。

3.jpg

刘秀莲(右)与丈夫赵萍(左)

英雄儿女结连理:“父母的故事很热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秀莲先后被安排到东莞大队平西队、粤中军分区工作,并在1952年经组织介绍跟赵萍结婚。

“我父母的故事完全是现实版《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完忍不住感叹,是不是革命夫妻的故事都这么热血啊?”刘秀莲的大女儿赵南芳回忆道。

起初,刘秀莲并不愿意嫁给赵萍,因为赵萍不仅比她大14岁,还是一个北方人,两个人讲话、吃饭习惯都不同,在组织介绍前又没什么感情基础。但在详细了解赵萍后,刘秀莲改变了主意。在她眼中,赵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赵萍是河南人,1916年生。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赵萍愤而投身革命,于同年9月正式参军,并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赵萍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锦州战役等重要战役,在与日军作战时受过重伤。他还曾在延安抗大担任苏振华、胡耀邦等人的警卫员及通讯员,历任教导大队大队长、参谋长等职。

婚后,刘秀莲发现,虽然两人在生活习惯上差异较大,但在坚持党性、发扬风格这件事上却总是思想一致。1955年,刘秀莲随赵萍转业到广西玉林地区公路养护管理段工作,在公路单位工作期间,刘秀莲和赵萍坚持每周一天带着铁锹下班道挖山沙、铺路。赵萍下基层检查工作,经常自己掏钱买菜在班道和工人一起做饭,虽然自家日子过得不宽裕,但刘秀莲一直支持他这么做。到了农忙时节,夫妻俩带头到农村生产队同队员们一起插秧、收割,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和政府提出的“工农结合互帮互助”。

刘秀莲在工作岗位上也同样出类拔萃。她刚转业到玉林公路时,因为不识字,只能担任收发员,骑着自行车到各单位送文件。1958年她开始学习文化课,并学会了打字,在单位任打字员一职。这份工作非常忙,打字机跟现代打字键盘完全不同,采用全字检索法,整个打字机上有5400—6000个字左右,打字员要根据相配套的打字表找到文字相应的字模进行下压,让字印在纸上。当时,熟练的打字工人每分钟也只能打20几个字,刘秀莲很刻苦,但只能打出10余个。一场会开完,刘秀莲常常加班到深夜才能把会议记录打好。但她任劳任怨,认真刻苦,连年被单位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职业生涯中,最让刘秀莲感到骄傲的是,她先后介绍了多位同事入党。刘秀莲很重视“入党介绍人”的身份,她常说,介绍年轻人入党不能儿戏:“工作上面带领他们踏实干,生活中关心他们的思想和困难,这样才能为党组织输送真正的人才。”

1986年,夫妇二人离休后决定回到刘秀莲的故乡——坂田安度晚年。临行前夕,前来送别的同事、邻里络绎不绝,好多人都流下了惜别的眼泪,这一幕也深深烙印在刘秀莲的心中,至今谈起还不禁热泪盈眶。

离休后的老两口始终坚持做优秀党员,他们坚持交党费,看书看报学习党的精神,每月还要坐公交车去老干中心学习。1996年,赵萍去世,享年80岁。临终前,他嘱咐儿女,要爱国,要节约,要珍惜幸福生活。他们把自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传递到下一代、再下一代。赵萍和刘秀莲共育有三女一子,儿子光荣入伍,大女儿嫁给了军人,三女儿的儿子也考入军校,“保家卫国最光荣”已成为这个红色家庭中代代传承的家训。

4.jpg

刘秀莲(左二)与战友们合影

(文/图龙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余逸夫龙岗融媒尹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