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安置军休干部养老工作的思考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2-05-27

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以下简称军休干部)是军休工作的服务管理对象,他们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和资源,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军休干部大多数是老年人,离退休之后的养老问题是摆在军休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他们既要及时妥善安置、更要终生服务保障。做好分散安置军休干部的养老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一、分散安置军休干部的现状

(一)分散安置军休干部的接收人数和分布

深圳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军休中心)由原深圳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深圳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一休养所、深圳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等三家正科级单位整合组成,为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运行。军休中心现内设综合部和军休一、二、三、四、五所六个部门,根据我市军休干部居住分布实际,建立了“1个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5个军休所+N个军休服务站”的三级服务管理体系,本文以深圳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军休五所(以下简称军休五所)为例。

1.jpg

军休五所第四党支部军休干部重温入党誓词

目前军休五所下辖中粮祥云1个服务站,主要服务管理居住于龙岗区、坪山区、大鹏新区的军休干部,全部为分散安置军休干部,随着近年安置政策的放宽和安置任务的下达,军休干部数量预计会逐年较快增长。军休五所现有军休干部96人,其中男72人、女24人,双军人7对;党员95人,共分4个党支部;按安置类型分,易地安置91人、就地安置5人;按居住地分,分散居住于深圳市38个社区,另常住异地26人;按职务类别分,技术干部73人、行政干部19人,士官4人;按年龄和身体状态分,平均年龄为67岁,年老多病、行动不便11人。

(二)分散安置军休干部的特点

首先有较好的经济保障,军休干部离退休费执行军队标准,并且定期增加,整体经济水平要明显高于一般家庭老年人群体,也高于地方干部的平均水平,除部分家庭负担较重人员外,大部分军休干部经济条件都比较好。

其次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由于长期受党和军队的培养教育,军休干部的事业与党和军队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他们对党、对国家、对军队、对人民群众都有深厚的感情。

军休干部群体普遍对自己的成长和工作经历感到自豪,并且希望在离退休之后再次实现自我超越,发挥特长、回馈社会。

比较集中安置管理的军休干部,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没有集中居住于军休所而是散布于各个社区,更有别于原属部队集中的集体管理模式,日常生活需要更多融汇于社区,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和服务。

(三)分散安置军休干部的养老心理需求研究

徐青华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一文通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 1100 名军休干部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军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表明与他们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大多在离退休前曾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或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关;军休干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程度人员心理健康存在差异,70岁以后的军休干部在强迫症状和饮食睡眠状况方面的问题较多,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

相比集中安置管理的军休干部,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由于独自居住,大多数会选择居家养老,希望有健康、稳定、子女陪伴的老年生活,同时因为军休干部中有很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他们会更加渴望发挥余热,做到离休不离志、退休不褪色,希望生活更充实快乐。此外,随着年龄逐年增大,独居、失独、空巢、失能半失能、较重疾病等情况比例增高,个人有意愿机构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且因公办养老机构政府补贴多、服务多、价格低,希望进入公办养老机构的占大多数。

二、分散安置军休干部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管理力量不足

军改后每年接收安置任务和军休工作的逐渐增多与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现有管理力量的不足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根据中央文件“新增工作人员按照接收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人数1:10的比例配备”的规定,军休五所应配备编制10人,而现有事业编制为3人,编制缺口7人,工作人员编制缺口大,不利于军休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亟需配齐工作人员缺口,并建立工作人员与接收军休干部人数规模相适应的增长机制,保证军休服务质量,增强服务保障力量。

(二)分散养老的难点

深圳市军休干部参照我市退休公务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实行公务员医疗补助,军休干部及其家属的医疗问题已得到较好保障。但随着军休干部群体年龄的逐年加大,进入心脑血管等老年疾病高发阶段,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很多存在子女不在身边、空巢独自居住的情况。同时,政府大包大揽的保障体制逐步淡化,部分分散安置军休干部会与集中安置相比较,不是很理解养老和后勤保障社会化模式,担心政府将军休干部推向社会领域进行管理。

(三)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养老需求差异大

原有早期接收的军休干部多为集中安置,2005年之后新接收的军休干部为分散安置,他们年龄结构差异较大,身体状况、实际需求也有差异,因而使得他们在对生活爱好、活动需求、诉求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和矛盾,而军休中心服务对象既涵盖集中也涵盖分散,养老服务和各项活动均统一开展,在需求平衡、个性化服务上均面临挑战。

三、分散安置军休干部养老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军休机构队伍建设

针对新机构、新职责、新要求,教育广大军休工作人员提高政治站位、转变思想作风、弘扬正能量,不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军休机构队伍建设和服务水平。组织军休政策、养老政策和业务综合性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能力素质。落实经费使用、落实人员编制,着力解决人员不足、工作动力不足等问题。打破封闭式、“单位化”的关门办所模式,通过搭建引入平台、拓展融入社会、开辟购买渠道、完善合作机制,进一步壮大军休机构队伍力量。

(二)多措并举推行居家养老

根据对军休五所军休干部的调研,他们大部分倾向选择居家养老,军休机构应当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同时吸收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共同为分散安置军休干部居家养老创造条件。

一是摸清情况。军休所为了实现居家养老的基本服务,应摸清情况,心中有数,做好上门造访、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加强人员培训,使之一专多能。引入社工专业服务,设置社工服务点,由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方法和技巧,为军休干部进行个别化空巢关爱、情绪疏导等。

二是利用社会资源。要不断探索如何引导更多社会资源为军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引导军休干部融入社区,搭建养老平台,引进专业化服务。整合资源,共享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康等各种公共服务机构信息资料搜集整理,配发给军休干部,为其所需提供方便。实行军休、社会、社区优势互补,双向互动,解决军休干部日常生活难题。对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尤其以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为重点关注点,分片区协调政府和街道部门,就近选择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膳食供应、家政护理、保健康复、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日间服务,探索建立军休干部选择服务的绿色通道,建立“白天就近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三是利用社区医疗资源。随着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军休干部对社区医疗资源与医院医疗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此领域要不断摸索和拓展。依靠社康门诊等定点医院资源,将军休干部健康档案与其共享,探索建立军休干部就医绿色通道,可以使军休干部突发疾病时得到快速、妥善地处理,赢得抢救时间。

四是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互助作用。 每个党支部人员居住较近,相互熟悉,情况明了,各成员可以及时把相互掌握的身体、心理、家庭情况下情上达,求得帮助解决。 

(三)不断探索优化集中养老模式

针对有特殊困难和需求的分散安置军休干部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开展集中养老。

一是依托养老机构集中养老。机构养老主要分为公办和民营两类。由于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有限且主要设置护理床位,重点面向低保及低保边缘困难家庭的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中度及以上失能的民政抚恤补助待遇的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特别扶助老年人;经市、区政府(新区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其次,民营养老机构有纯私营和公办民营型,费用相对较高,且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地点远离市中心,老人自行外出不太便利。

2.jpg

军休五所军休干部于聚龙花园集体包饺子

结合军休干部的实际情况和轮候公办养老机构的情况,中度失能及以上情况的军休干部入住养老机构可以获得更好的护理照顾。军休机构可以探索协调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针对特殊困难军休干部开辟养老床位申请轮候绿色通道,通过政策和市场激励的方法,鼓励养老机构设立特殊困难军休干部养老服务区,让入住的军休干部能够相对集中居住,并在日常护理、医疗保障及其他配套服务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二是探索设立专门军休医疗服务机构。参照各级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模式,探索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盘活现有军休资源,借助社会资源,设立特殊困难军休干部养老护理区,针对特殊困难军休干部提供长期康复、疗养和集中养老等工作,为入住军休干部提供量身定制的从“医”到“养”的全方位配套服务,充分体现政府和社会对特殊困难军休干部的关心关爱。

(四)营造多姿多彩的养老生活

一是开展有质量的军休干部活动。建立完善“开门办所、融入社会、购买服务、资源共享”的服务管理模式,加快推动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创新步伐,从庭院式、封闭式由军休所单一主体提供集中服务管理,转变为“走出庭院、融入社区”,加强与社区和地方老年人的互动,丰富军休干部活动内容,拓展军休干部活动空间。

二是引导军休干部“走出去”。持续擦亮深圳市军休干部艺术团、讲师团、义诊团名片,充分发挥军休老年大学的优势特长,展示军休干部爱党爱国爱军的精神风貌。积极鼓励军休干部参与社会公益、社区、学校、企业活动,通过讲党课、开展国防教育、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服务社会,展示风采,扩大军休影响力。

三是把优质服务“请进来”。主动向街道、社区介绍军休干部的基本情况,充分利用社区的活动室、阅览室、各类文体活动等资源,为军休干部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拓展社会资源,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文体活动、各类讲座、座谈会等。

军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军休干部满意是检验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第一标准,带着感情做工作,带着责任抓落实,使军休干部的各项待遇落实到位,满足军休干部多元化需求,增强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才能不负于岗位职责和使命。

(深圳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军休五所 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