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科技高峰 研发银河巨型计算机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4-06-24

口述/军休干部 杨桃栏

1.png

杨桃栏,1941年8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人。1961年入读武汉大学数学系。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78年随国防科技大学回归军队系列参军。

1972年底,杨桃栏调到国防科技大学(当时长沙工学院),参加了由国防科工委组织的在长沙马坡岭的“441B3”编译系统的全国大会战,表现突出。该编译系统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了“特别科技成果奖”。

杨桃栏参与“718”的编译系统的研制,被推举为系统负责人。该系统在我国第1个洲际导弹的发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

1978年杨桃栏参与“银河-I”研制,成为编译系统最主要的技术骨干。他自发地把编译系统和操作系统这两大本的英文参考手册重新翻译,解决两个系统之间的技术难关,为韶山滴水洞近两个月的讨论方案提供了坚强的技术基础。

1984年之后,参与“银河-II”十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是软件室和编译系统的负责人。凭该项目,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此后,参加了“银河-III”百亿次超级计算机以及其他多个重大课题的研制,如军用ADA系统的研制....取得良好成绩,获得多个科学技术进步奖。2001年11月退休。退休前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技术5级。

求学求真 向最尖端科技进军

老人的手很温暖,笑容和蔼,说话平和。回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直率坦荡,娓娓道来。回想青少年求学经历,他说自己有一个“怪病”:学习时经常喜欢去找老师讲课的问题,有时也让老师下不了台。“最后,学校老师都有点怕我了,觉得这个学生有点太找刺了。”杨桃栏说。

2.png

“现在好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灌输,不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 杨桃栏总结说。而正是这种不迷信权威,不畏惧困难,独立求真思考的天赋秉性,成为他在一生永攀科技高峰的力量源泉。

1961年他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当时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杨桃栏的回答让现代人听起来感觉有些很遥远。“当时的目标就是向科学技术进军!我就希望自己能够在国家科学技术的尖端方面做些贡献。所以我当时就想要考最好的学校,最尖端的专业。”

研发银河 废寝忘食震惊海外

他用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实现了自己年少时“向科学技术进军”的誓言。

让杨桃栏最难忘的是他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发攻克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银河-II”。“当年,邓小平复出恢复工作以后,首先抓的大事之一,就是‘银河-I’巨型计算机!”

杨桃栏介绍:“当时搞石油勘探,计算量特别大,要求特别高,没有巨型计算机做不了。”

第二是天气预报也需要巨型计算机,当时勉强能做24小时预报,如果要预报一个星期的天气,需要当时的计算机算10天。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原子弹小型化问题。当时全世界都要禁止搞地下核试验,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在巨型计算机上模拟核试验。

“由于这三个原因,邓小平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来,找了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要求必须把我国巨型计算机搞出来。”

相关资料显示:1978年3月,中央召开部署研制巨型计算机会议,邓小平同志英明决断,由国防科委承担任务,并点名国防科技大学(当时叫长沙工学院,1978年6月改称)研制亿次巨型机。时任国防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立下军令状,担当总设计师。1978年5月,巨型机研制启动,代号“785工程”。

“搞计算机研发,比较出名的就是国防科大,就是原来的哈军工。它第一任院长是陈赓大将,所长慈云桂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计算机方面的学部委员,被称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

鉴于巨型计算机当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国防科大拿下这个任务后,所有参与人员只能日夜拼命搞研发。“我们那个时候就是一年365天,只有春节的年三十、初一两天假,平时经常拉到宾馆连续加班。”

杨桃栏的工作是编写计算机软件的编译器,将科学计算用的FORTRAN语言“翻译”成计算机机器语言。“当时全世界也是起步阶段,但是美国走的比我们早。”杨桃栏说。

早在1976年,美国克雷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达每秒2.5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为此,杨桃栏几次被派到美国考察学习。但是,美国的超级计算机全被玻璃房子围起来,他只能隔着玻璃窗看一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在赴美之前,有人告诉他美国人喜欢中国的万金油。“我真是买了几瓶带过去,找管机房的小姐,说我是搞这方面教学的,能不能把你的《使用手册》给我复印一下,她很爽快地答应了。”

3.png

拿了《使用手册》回来后,大家如获至宝,反推回去,从硬件到软件从零开始研发。其艰苦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杨桃栏回忆:“领导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欺软怕硬。因为硬件队伍是有很长时间的积累了,兵强马壮。软件队伍相对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就特别看重软件。安排软件人员到湖南宾馆等很多地方去讨论。其中很重要的一次,就是到韶山滴水洞,去讨论方案”。

那时候韶山滴水洞,不对外开放,有警卫把守。“我们去的时候,安排在2号楼、3号楼。1号楼是主席住的地方,2号楼和3号楼,据说是其他的中央首长到滴水洞来住的地方。我们在那里讨论方案,前前后后大概有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在那里最大的好处就是完全与外界隔离了。” 

1983年,中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历经5年研制,终于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它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这成为当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第一名,轰动国内外,我获得二等奖,奖金300元。” 杨桃栏回忆当年的情景说,“只是首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的研发成功,没有一个里程碑或者有某一个成功的时间节点。因为初步研发完后,还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调试。”

“这以后,我们国家凭着巨型计算机源源不断地到处发现油田,天气预报的问题也解决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原子弹小型化研究,中国也可以在计算机上做模拟实验了。” 现在回忆起来,杨桃栏依然感到非常欣慰。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10亿次,比“银河-I”快了十倍。

美国当时IBM的副总裁,知道杨桃栏做了这么多编译器,感到非常震惊,认为一个人一生研发一个编译器就很了不起了。“他说给我40万美元,让我帮他们搞一个编译程序,当时领导还差点同意了。后来又请示上面的领导说这种任务不能接。”

40万美金当时是什么概念?杨桃栏笑着说:“我们当时的工资就是几十块,不到100人民币一个月。40万美金那是个天文数字!”

 其实,在“银河-I”研制期间,杨桃栏通过了出国留学的考试,但慈云桂院士认为他是研发工作不可或缺的人员,便强行留下杨桃栏,让他带领当时的6位研究生进行cft系统开发。最后,该系统获得领导赞扬,并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png

在杨桃栏带领新人参与研发工作中,也慢慢为国家培养了新生科研力量。其中6个研究生之一杨学军,现在是中央委员、上将、科学院院士、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另一位赵荣彩,郑州某军校教授,被习近平主席签署立功嘉奖令;另外一位陈晓晔,则是中国信息安全中心副主任。 

回顾国防科技大学的工作历程,杨桃栏介绍说:“我有近20年除了正月初一到初三,完全没有假期,有时连这都保不住。所以,有不少人干几年就想办法走了,而我是坚持到底的,这种坚持到底的人极少极少。”

 “我常常觉得,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进步是用像我这样的军队知识分子的青春换来的。而国外是绝无这种可能的,也是局外人完全无法理解的”。

而这一切背后支持的,是相濡以沫,携手白头的老伴张继红。她用一生默默的付出,为他撑起了一个坚固温暖的家。80岁高龄的杨桃栏,借用钱钟书先生称赞杨绛夫人的话,毫不吝啬地赞扬老伴说:“她是最贤的妻,最良的母。”

特区退休 发挥余热服务社会

华美的人生,不仅仅开头精彩;人到夕阳红时,依然金光闪闪。2001年3月,在即将退休之前,杨桃栏来到了深圳。多年来,他目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深圳的日新月异变化,感到非常地欣慰。

而退休后的杨桃栏依然闲不下来,活跃在生活和社会上的各个领域。

在生活中,杨桃栏活到老学到老。QQ流行时,他帮深圳军休干部创建QQ群;微信兴盛时,他又帮忙创建微信群。最近两年还在今日头条注册账号,并成为VIP账户,发表数百篇文章,有数千名粉丝。

此外,每天起来首先就是在网上看国内外的中英文新闻,坚持到莲花山走路。通过网络或者到现场,为许多老同事老战友老同学解决了网络、电脑和手机使用上的问题。

在社会上,杨桃栏参加了广东省、深圳市和其他城市的许多重大项目的评审,包括广东省“十五”规划的评审等等。

“我做过许多次专题讲座,把理论和我长期的第一线的大量工作实例相结合,反映普遍很好。”

“我帮助多人修改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很多本科毕业论文。帮助过一些人申请国家和省、市课题和项目。”

 “我帮助一些人修改在国内、外计算机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看到开的讲座被争相报名,甚至要求加开场次;看到他们的博士论文通过了;看到他们寄出去的文章发表了;看到他们申请的课题成功了,听到他们说能有我指导他们的论文是他们的福气;听到他们称我为‘镇山之宝’,我把它当作是给我最好的报酬,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心理上得到很大的满足……”。杨桃栏万分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