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军人终无悔 脚踏实地献国防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4-08-12

口述/ 军休干部 张晓武

1.png

张晓武,1956年1月出生于湖北,1976年12月参军,圆了儿时的从军梦,从战士到班长;1979年提干当了排长,在连、营、团、旅、师各个岗位上走过来,打过仗,立过功,被评过“战地模范党员”、军校“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从军分区司令员、榆林市委常委岗位上退休后,在深圳的一个小区里还干了几年业委会主任。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军队,不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战士,他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岗位上都是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年少岁月 难忘上山下乡

当不经意间停下来回首往事时,经常像打开一幅画卷,诸多往事浮现脑海,诸多感慨涌上心头。当年过六旬,两鬓灰白的张晓武回想戎马一生时,颇有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切皆为过往的放下与释然。

“上山下乡后,我跟农民学习插秧、割稻子,养过猪种过地,农活我几乎都干过。寒冬腊月修水利,一竹筒子咸菜在工地吃半个月,那日子至今难忘。在生产队里凌晨三点起床拔秧苗,在养猪场里凌晨三点要起床做米粉,年轻人瞌睡多,凌晨正是睡觉的时候却要起床干活,那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南方夏天很热,气温有时达到四十二度。生产队针对炎热的天气提出‘早出工晚收工,中间休息几个钟’,我完全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那三年的经历,为我以后几十年的人生打下了基础。”

参军入伍 锻炼钢筋铁骨

黄冈师范学校毕业后,张晓武在蕲春一中当老师。“那时教师是国家干部的身份,我有了稳定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去当兵?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从小有个参军梦。那是一个崇尚军人的时代,军人形象在孩子们心灵中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我记得下乡的时候,有一次从县城到乡镇的班车上看到接兵的军人,那一身军装真神气,当时就想,我要能当兵穿上军衣多好!”

2.png

参战数次命悬一线

梦想一旦生根,注定要发芽成长。张晓武今生最大、最美的梦想就是参军。1976年底马上21岁的他,即将超过参军的最后年龄了,也就是这最后一年他实现了参军梦。1976年12月1日国防部下达征兵命令,1977年1月9日,张晓武从汉口黄浦路兵站乘军列去兰州军区。这两个日子,他记了一辈子。

“那时军列都是闷罐子车厢,平时用来运送物资的车厢消毒打扫干净,铺上草席后用来运送新兵,我们20来个新兵在一个车厢,沿途在兵站吃饭。13日凌晨3时我们到了甘肃临泽县一个叫新华庄的四等小站下车。”

回想踏入部队熔炉的那一刻,张晓武有无限感慨,一切恍如隔日。在这条路上,既有他保家卫国的义务和责任,也有他个人的梦想与荣光。“我知道当兵苦,但没想到当兵这么苦。虽说与地方比起来,当时在部队能吃饱饭,但是我们这些从南方来的新兵还是不适应。”张晓武也没有想到,在环境十分艰苦的大西北,他这一扎根就是几十年。

“我参军时,前苏联跟我国的关系十分紧张,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战争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当时党中央提出‘抓纲治军,准备打仗’,部队每天昼夜练兵,随时准备参战。为了抗击苏军入侵,各野战部队负责完成预定战场的坑道建设任务,以前由工程兵干的事,全部由作战部队自己完成。我们利用山地构筑炮兵工事,步兵工事。”

“我们班的任务是负责各连队坑道方向和坡度的勘测,确保依图施工。有一天,我发现四连依据图纸掘进的坑道与地形不相符,若按图纸继续施工下去这条坑道就报废了。我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图纸上,必须马上停止施工,否则后果很严重,我及时把情况向上级报告了。上级派专业测绘队来现场核对,果然是设计上出了问题。由于我的认真负责过细把关,避免了一次重大工程事故,既保证了国防工事没被废弃,又为国家节省一大笔费用。《人民军队报》报道这件事,我军旅第一次立功也是因这件事。”

“1979年10月是我参军的第三年,当时我正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祁连俄博岭上施工,连队通信员通知我去连部,连长指导员找我谈话,宣布了团里的命令,团党委任命我担任一排排长。我当时蒙了,怎么事前一点也不知道?我入伍后第二年当班长第三年提干,第五年当了连职干部,第七年在团司令部当股长。”

“那时的部队风气好,我只知道一门心思干工作,工作干好就行。人的一生不要为追求职位去工作,如果把工作的努力方向定在职务晋升上,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3.png

战场上的张晓武

义无反顾 告别妻女参战

“1985年,我从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学习返回部队后,被挑选到兰州军区第九侦察大队指挥组当参谋。兰州军区组建了三个侦察大队,每个侦察大队700多人,能选进侦察大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相对于大兵团全面作战,侦察兵孤军作战是险境重重,九死一生。

“我接到参战命令时没有电视上那种庄严的场景,而是在压根没有想到的场合。那是1985年8月份,我刚从军校回部队,一天周末的晚饭前,接到师部命令,师里挑选我任第九侦察大队指挥组参谋,明天到师部报到,带连队参加临战前的训练。”

“我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没有其他的要求,只要求给我一天的准备时间,因为家属和孩子刚刚到部队,我把她和孩子安排一下就去师部报到。’整个谈话没有超过三分钟。回到家后,看到我家属正在切菜准备做晚饭。我说:‘团长通知我参战。’她根本不相信,说:‘参战的都走了,怎么可能又让你去?’我意识到残酷的战争自己真的要参加了,参战就得做好牺牲准备。我用老式的录音机把与女儿的对话录下来,当时想,万一牺牲了给孩子留下我的声音,她长大之后起码能听到爸爸的声音。那盘磁带我至今还保留着。”

赴滇作战 数次命悬一线

在西北部队驻地集中训练一个月后,张晓武随第九侦察大队奔赴中越边境。“跨越边境参战,危险无处不在。我们侦察大队作战,漫山遍野的防步兵地雷对侦察兵威胁最大,十几年以来边境线上敌我双方都埋过地雷,年代久了双方部队轮换了几次,哪里有雷哪里没雷都是未知数。到前线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三个月的适应性训练,适应了热带丛林地的气候和地形,我们直接奉命参战。每个月要配合正面战场行动,参战一年侦察作战二十多次,随大队破袭捕俘侦察敌情、深入敌境引导我炮兵射击,血与火的战斗残酷无情,有战争就会有流血牺牲。”

“我参战最深的感受:只有在战争环境下才能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环境是多么可贵。1986年的3月18日,我协助首长在者阴山上指挥潜伏分队行动,说是指挥所实际上只有首长和我两个人,我们携带一部电台在一个90公分长,60公分宽不到一人高的山洞里开设指挥所,在这个山洞里我们待了三天三夜。前两天敌军炮弹的落点没有规律,我们行动分队进展很顺利。此时传来上级的情况通报,我们的友邻侦察大队在执行任务时被越军燃烧弹将潜伏区茅草打着了,21名官兵在烈火中牺牲了。面对久经战争的敌军,我们必须更加谨慎,与敌人斗智斗勇。行动进行到第三天,我根据敌人的炮弹落点,判断敌人的炮兵在对我指挥所附近进行试射,我建议首长转移指挥所。在我们刚离开那个山洞300多米时,越军的炮弹就打过来在洞口附近炸了。”

“那一次如果不及时转移指挥所,我们也就牺牲在那里了。在山洞三天三夜里,我只想战争结束后能好好的睡一觉。我当时想,如果在一个安宁的环境下,能够让我睡上一天一夜,那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因为他出境作战多,上级任命张晓武为第九侦察大队指挥组副组长。“我们大队负责作战的三位首长,每人负责一个作战方向,不论哪个方向有行动,首长都点名要我参加。我对军事地形学比较熟悉,平时不论是在教导队集训还是参加军校培训,我每次军事地形学考试成绩都是优秀,没有想到真的在战场上发挥了大作用。”

战后归来 余生献给国防

1986年10月,张晓武从前线回到了兰州军区的原部队。

“1987年年初,我曾要求转业,原因是亏欠父母和妻子女儿的太多了,希望转业回家尽孝尽责照顾家庭。申请递交之后,司令部党委通过了我的申请。那一刻是五味俱全,从军10年,穿了十年的军装要脱下来真有些舍不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迟早还是要离开部队的,我想请假回去联系工作。司令部的意见师常委会没有同意,师常委会认为我年轻又有参战的经历,要作为部队的骨干保留下来!”

转业大门被关闭后,他便安下心来在部队干。先在师司令部工作了两年,又调整到师属独立营当营长,1989年部队整编,55师恢复了团的编制,他先后担任团参谋长、师作训科长,在副团职位置上一干就是五年。“1994年,集团军司令部侦察处长转业了,军党委在全军挑选侦察处长,我作为候选人之一,最后的结果我被选上了,当了一年的处长。集团军党委首长决定调我到战斗团的主管位置上任职,当了四年团长。1998年,部队整编师改旅了,当时团职干部编余不少,干部的出路窄了。我在正团的岗位上干了六年,面对这种形势,我压根就没有晋升师职的奢望。做梦没有想到,1999年5月兰州军区党委下达了我担任某旅旅长的命令。”

张晓武任军分区司令员、榆林市委常委时,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胡总书记与我握手的那一刻,我感觉到统帅的平易近人,总书记很随和,没有一点点架子,走过来和大家一一握手。”

2011年张晓武从军分区司令员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根据市委常委会安排,担任了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榆林分会常务副主席,五年时间他为榆林的少年儿童奔波,经常组织城里的优秀老师下乡支教,为贫困儿童募捐,为残疾儿童解决困难,发挥了他的余热。2015年根据党和政府的政策,张晓武被安置到深圳市军休服务中心第四干休所。2019年小区业主推选他担任业委会主任。

建党百年 党是领导核心

从军分区司令员到市委常委,他作风上保持军人风骨,雷厉风行,抓铁留痕;做人上却保持了老党员的本色,不忘初心,低调谦和,以大局为重,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建党百年,亲自见证祖国几十年变化的张晓武感慨万千。“中国共产党奋斗二十八年建立了新中国,又用几十年的光景把一个一穷二白连煤油都不能生产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更大的胜利,一个强大的中国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