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茂抒壮志 甘洒热血献青春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4-12-17

郑锦伟.png

口述/军休干部 郑锦伟

郑锦伟,1956年2月出生,1974年12月参军入伍。在1979年2月17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积极带领指挥全排战士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在指挥全排构筑工事抗击敌人反冲击时被敌人击中左大腿,造成股动脉损伤,后左大腿三分之二处截肢。荣立战时三等功。

在历史洪涛大浪中,每个人都是一粒微小的水滴。而正是这些微小平凡的水滴,组成了涓涓细流,汇成历史的滚滚长河,推动时代潮流,一路向前。作为一名军人,郑锦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祖国需要时,实现了自己保家卫国的理想。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仅22岁的他,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左腿中弹,最后被高位截肢。

此后,他每天都要拖着沉重的假肢,养家糊口,艰难度日,承担远超常人的痛苦和磨难。回首那场遥远的战争,回想自己年轻时的选择,抚摸自己伤残的左腿,郑锦伟百感交集。“我在生活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也曾有过一点点后悔。但是,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是军人,上战场保家卫国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责任,是我应尽的义务。”

立志参军 最爱《英雄儿女》

郑锦伟1956年出生在广东潮阳,一共六个兄弟姐妹。“汕头地区人多地少,温饱问题都没解决,我们经常一顿饭就吃两块地瓜。”    

“在读书时,我看到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的英雄形象后,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参军,感觉解放军特别威武,可以在战场上保卫祖国,英勇杀敌。哥哥去参军了,鼓励我去当兵锻炼。所以在我高二的时候也去报名了。”

1974年12月,郑锦伟入伍后,成为42军125师373团2营6连3排8班一名战士。部队驻地在宝安县布吉公社平湖大队。“那时,深圳还是宝安县城。我们新兵连训练一周后,就被调到位于惠阳县陈州公社的军教导队。”

军教导队是营以上干部急训的地方。他们新兵连一边进行军事训练,一边执行保卫任务。而首次参加正规的军事训练,让身体弱小的郑锦伟记忆尤其深刻。“我入伍时个子矮小,身高才1米58,体重只有45公斤。因为体质差,军训时昏倒两次。在跳木马时又扭伤手,手肿得厉害,也没有治疗。但我始终铭记连长的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从吃不饱肚子的高中生,变成扛枪上战场的解放军战士,郑锦伟一时很难适应这么大转变。

“把老百姓通过新兵训练变成一个军人,这个过程很艰难。单是敬军礼学到标准都不容易。为了站军姿,我们立正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投弹为了达到优良水平,要不停锻炼臂力,投到35米远才是及格,45米才是优秀。我们训练时正好是冬天,手冻得皮爆裂。所以,我一个人时,也偷偷地想哭。”

在教导队执行一年任务后,1976年2月份,2营6连返回布吉公社平湖大队驻地,随后解散与8连合并,变成3营9连,驻地改为布吉草埔。同年6月份,他们驻地搬到东莞谢岗公社南面乡,一边军事训练,一边制作当建筑材料的小石子,给广州军区的潼湖基地建营房用。

在1975年至1978年的四年参军生涯里,郑锦伟除了完成严格的军事训练外,还要去砸碎石、种庄稼、搬石头,进行各种艰苦的劳动锻炼,平时只能在四面用茅草遮风挡雨的窝棚中睡地铺。此时,身材弱小的他,不知不觉之间,悄悄然变成了一个能扛枪上战场,肩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英勇战士。

急赴广西 陈兵边境备战

1978年年底,中越边境上,一场震惊中外的大风暴开始慢慢酝酿。“我们团团部当时在龙华。12月11日,团副参谋长紧急来到沥林的三营营部,打电话到潼湖基地各连队,通知部队要立即收拢!”

“当时,因为施工需要,各连队驻地很分散。我当时在连队当文书,接到电话后,急忙骑着单车去通知各排收拢。当时,潼湖基地都没接到通知,还不相信部队的收拢命令。结果第二天,部队就用汽车把我们三营从潼湖基地接回龙华驻地。”

1978年12月19日,郑锦伟随部队坐着解放牌汽车开赴广西。12月26日抵达广西大新县。在前进的路上,郑锦伟被任命为9连3排排长。

“部队虽然晚上行军,但一路上尽量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出重兵压境的气氛。只是我们还搞不清楚具体行动计划,只知道当时越南要做亚洲军事强国,在柬埔寨和中国边境上不断制造事端。”

“到达广西大兴县后, 从1979年开始,部队就地紧急进行临战新兵训练。我们9连步兵连是新组建的,干部和骨干是从其他老连队抽调来的。大部分都是新兵,刚刚参军半年左右就要上战场。”

“我们排住在村里烧瓦的地方,泥巴地上再铺上稻草做床铺,四周用茅草围起来,风吹进来很冷。训练时也没有办法洗澡,只能用山沟冰冷的水擦擦身体。”

随着战争的气息越来越浓,个别新兵也出现比较大的情绪波动。“和我同床铺的一个新兵,半夜吓得做噩梦发抖。从老百姓转变成一个扛枪上战场的士兵,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要在那么短时间,完成射击、投弹、战术防护等各种训练,所以我们排白天搞训练,晚上作战士思想工作。”

而作为一个老兵,郑锦伟心中涌动的是保卫国家的热血,打仗的恐惧感没有吓住他。“很多战士开始战前宣誓,写请战书。在祖国需要时,多数战士是热血沸腾,争着上阵杀敌。我那时是排长,更要做表率。当时,我已经有了牺牲的思想准备。我唯一的挂念是年迈的父母,但当时信件已经无法邮寄出去了。”

“2月14日,我们开始从大兴县往中越边界推进,要求每个连在15日之前挖好防炮坑,16日晚上11点占领位于那贯村的进攻出兵阵地,待命潜伏。”

舍生忘死 无悔保家卫国

“16日晚上连长悄悄叫通信兵,召集各排长开会碰头,传达进攻命令:第二天清晨以三发信号弹为信号。当时,我感觉自己好像被电到一样,意识到这次是真要打仗了!”

2月17日清晨,随着三颗信号弹划破天空,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中国军队动用了10个军29个步兵师约40万人由中国云南、广西边界向越南老街、高平、同登、谅山等地区发起突袭,越南以6个步兵师、10余个地方团、20余个独立营及4个炮兵团应战,参战正规军在10万人左右,此外越南还有数量庞大的武装民兵配合作战。中国军队和越南军队在500多公里战线上展开了厮杀。  

而郑锦伟所在373团的战斗任务,是快速穿插到越军后方,占领越南高平旁边的复和县,等越军高平失守逃跑后,在复和县断敌退路,打敌增援!

“我们部队从水口关方向,通过人工在巴望河搭建的浮桥进入战场。虽然进攻前工兵已经砍掉大树,并进行排雷,但越南是山岳丛林地,道路狭窄,战斗进展非常艰难。路上密布地雷,还有竹签陷阱。我们参战士兵为此都穿上防刺穿的解放鞋。”

“早晨8点,我们大约前进了10多公里,到达越南一个叫谷芳的村庄。那里地势比较平坦,四面是高山。在这里,我们突然遭到暗处越军炮火的猛烈袭击,伤亡惨重。当时,我们三营是主攻营,后面紧跟着二营、一营和团指挥部。面对越军火力的不停扫射,我们连忙用重机枪压制敌人火力点,奋力还击,英勇作战,趁着间隙继续往前冲。”

而越军则占据高处,藏在暗处。“在激战中,天慢慢快黑了。我们一个团2000多人聚集在一起,一旦遭到敌人重炮猛烈袭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团部命令我们撤退。”

“但在撤退时,我们不能对越军进行有效的火力压制,也没有机会看敌火力点位置。于是,就遭到敌人疯狂的伏击。这时,一颗子弹突然击穿我左大腿,打在我的右腿上。我一下感觉左腿又痛又麻。卫生员冒着枪林弹雨,急忙剪开我的裤子,给我做止血包扎。”

“敌人这次伏击,我们3排30多个人,一共有5人受伤。”伤员们躺在地上,动弹不得,鲜血慢慢流出来,命悬一线,而周围是枪林弹雨,茂密的丛林,即便等到救援,如何回到国内也是未知数。

“我血越流越多,感到口渴,大脑开始迷糊了,感觉自己回不去了。这时连长的通讯兵黄程文,给我喝了几口水。他回国后对我说,当时我已经快昏迷了,就把手枪交给他,还拿了五块钱给他,让他替我交党费。这些事,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后来,我们团的担架队冲上来,用军用担架把我往后方抬走。半路上我们不停遭到伏击,然后我就昏迷了。”

等郑锦伟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返回国内,在边境附近一个由学校改装的战地医院治疗。随后,他被担架抬上火车,送往桂林181医院。这时,他抬头看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左腿已经被高位截肢了。

“当时,我流血过多还没有想法,等到了桂林医院体力有所恢复后,才感到自己只有22岁,正值青春年华,就少了一条腿,以后怎么生活?我内心受到严重打击,感到无比悲伤。医生见状就安慰我说,以后安装假肢,还可以继续走路。”

虽然高位截肢让他痛苦不堪,但是后来得知在越南牺牲的年轻战友后,更让他心痛不已。“我们排30多个人,一共牺牲了4个人。他们只有十七八岁。他们都是青春年少的靓仔。其中,洪德河是我老乡,人特别老实,经常悄悄帮我洗衣服。我们战友之间互相照顾,感情特别真挚。可是,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的和平安宁,永远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身残志坚 见证特区巨变

1979年8月份,郑锦伟回到部队,在卫生队继续治疗,生活更加不方便。虽然安装了假肢,但是接口处也磨出了茧子,还是有诸多困难。但他并没有灰心失望,自暴自弃。在哥哥介绍下,后来也娶妻生子,艰辛度日。每天学着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1982年团领导安排他退休。“国家对待伤残退休军人,还是很照顾,我是按照100%的额度领取退休工资。”“后来,深圳市领导春节到部队慰问,得知团里最大的困难是伤残军人干部安置问题,便当场表示,为国致残的军人是国家功臣,问题一定要解决。随后深圳市政府解决了我爱人的户口,并安排在龙华供销社上班。后来,体制改革她下岗后,又一边开文具店,一边照顾我,还要种菜做饭,很不容易。她后来因此被评为模范军嫂。”

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持年仅22岁的郑锦伟一路坚持走下来的呢?对此,40多年后,郑锦伟平淡而又坚定地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连牺牲的那些战友。我们的战士,在祖国需要时,随时可以上战场英勇杀敌,保家卫国。这是我们军人的职责,是不能推卸的责任。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受伤乃至牺牲在所难免。”

   “往事如烟,许多经历都已逐渐淡忘和远去,唯有战场上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我和所有的参战老兵一样,保存有一枚‘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纪念章’和三等战功章。它包含着那段不平凡的经历,记载着战友们的丰功伟绩。”

“近些年,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对我们退役军人十分重视,尤其是对我们伤残军人,更是非常优待。我感到十分宽慰,也十分感谢党和政府。和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年轻战友相比,我是很幸运的。因为我看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发展,见证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四十多年前,我们部队驻扎在平湖大队,当时四周都是山,非常贫穷落后,但是经过开放改革,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我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深圳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