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中国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年的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从此踏上了快速发展的新征程。在这一伟大历史变革的浪潮中,深圳,这个原本隶属宝安县的小镇,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深圳经济特区应运而生。
1979年,深圳面临着特区建设的艰巨任务,但当时的深圳城区人口不足3万,深圳市的建筑公司只有300多人,大型建筑项目难以开展。突飞猛进的城市发展,急需大批实力雄厚的建筑施工队伍。为了支援特区建设,基建工程兵这支特殊的队伍开始走进深圳的历史舞台。1979年年底至1980年年初,基建工程兵第1支队6个连和第36支队352团2个连共2000多人奉命调入深圳,并成立第1支队深圳指挥所,承担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任务,承建的深圳市第一栋高层建筑电子大厦和市委大楼成为名片工程。他们怀揣着对未知的期待和建设特区的神圣使命感,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投身改革写忠诚。
然而,当基建工程兵们历经几天几夜的舟车劳顿,终于抵达深圳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惊呆了。深圳并没有想象中的繁华,而是一片荒凉,除了草、水塘、山包和黄土,城区面积狭小,从街头走到街尾,一支烟的时间就足够了。战士们被安置在简陋的竹棚里,这些竹棚被他们戏称为 “竹叶宾馆”。可实际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大雨时,山上的泥石流会冲下来,沙子、石子会冲走脸盆和军用水壶,早上起床找不到鞋子是常事,人在床上睡,水在床下流,青蛙、蛇、老鼠等时常在营区出没,蚊子更是多得惊人。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坚强的基建工程兵们,他们简单安顿后,便迅速投入到了艰苦的建设施工中。
1982年深圳市委大楼提前竣工,部分立功受奖人员在大楼门前合影留念
1983年9月8日夜12点9号台风正面袭击深圳,部队临时竹棚被刮倒,很多官兵在暴风雨中度过一天一夜
1982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基建工程兵部队抽调两万人到深圳执行基本建设任务。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满载着基建工程兵部队和施工设备的军列沿京广线南下,驶入深圳。这支神秘部队的突然南下,在隔岸的香港引起了巨大恐慌。一时间,有关深圳来了两万军队的消息成为了香港居民茶余饭后热论的焦点,他们误以为有军事行动。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指挥部甚至下达通知,让战士们外出尽量不穿军装,摘掉领章帽徽。
基建工程兵们进入深圳后,打响的第一仗便是深圳市委办公大楼的建设。早期参加市委大楼施工的是县公社的小规模施工队伍,进度缓慢。1980年底,基建工程兵加入工程建设,他们昼夜不停轮流施工,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高效的工作,地基打好后,大楼以惊人速度拔地而起。第二年,深圳市委大楼落成启用,这一成果彰显了基建工程兵的战斗力和专业精神。
1981年1月,深圳第一座高层建筑——设计层高20层的电子大厦破土动工。这在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建筑史上没有先例,也在深圳的建筑施工中开了先河。面对外界的质疑,基建工程兵们在电子工业部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将电子大厦成功建成。围绕着电子大厦,逐渐兴起了全国闻名的华强北电子商圈,极大地带动了深圳电子业的发展。此外,基建工程兵还先后建起了深圳第一家高档酒楼 “泮溪酒家”、第一座大型商场 “友谊商场”……,并参与建设了罗湖第一栋高层建筑国贸大厦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的深圳,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四分之一都是他们建设的。他们不仅承担了这些重要的工程建设任务,还主动承担了一些当时最脏、最累且最没有经济效益的劳动任务,如清理堵塞的排水沟,战士们在清理过程中甚至被沼气熏昏。
1983年,对于两万基建工程兵来说,是充满波折和转折的一年。上半年,他们继续在深圳的建设工地上挥洒汗水,为特区的发展添砖加瓦。然而,这一年里,他们先后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先是竹子林发生大火,吞没了23栋简易营房;紧接着,9月9日,一场百年不遇的12级台风夹着暴雨袭击了深圳,席卷了部队营区。大树被连根拔起,板房、帐篷被吹到海边和山沟里,水电供应中断,战士们面临着饥饿和寒冷,但他们相互扶持,如《国际歌》中所唱的那样 “团结起来到明天”,共同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在特区建设施工中敢打硬仗,1982年建设电子大厦的基建工程兵
祸不单行,就在台风过去整整一周的9月15日,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两万基建工程兵们再一次陷入困境。1982年中国军队进行第七次大裁军,近50万之多的基建工程兵决定集体转业。这一天,两万基建工程兵接到命令,集体就地转业成为市属施工企业。他们从部队变成了公司,身份和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就此结束,战士们对部队充满了留恋。在9月15日这一天,当他们要脱下绿军装,摘下红帽徽的时候,坚强的战士们流下了眼泪。他们曾经转战全国各地,在各种艰苦施工的条件下流血流汗都未曾流泪,但此刻,这份对部队的深厚情感让他们难以抑制内心的悲伤。
基建工程兵转业之初,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深圳特区建设尝试招投标,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建筑行业的地区封锁,外地企业纷纷进入,市场竞争激烈。而基建工程兵转业改编后,体制由原来的国家统一指令,变为自由竞争,自谋生路,他们一时无所适从。在部队时,一切都是供给制,上级下达任务,缺材料上仓库领就行,干部拿工资,战士发津贴,生活有保障。到了地方,没有了供给制的支持,他们需要自己“找米下锅”。在工程竞标会上,他们屡战屡败,最后只能承接别人不愿拿的苦工程或干别人的二包活。他们不善于请客送礼等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有时甚至因为不明白其中的“猫腻”,而让到手的工程飞走。
当年,在深圳,不管是早上或是傍晚,是白天或是黑夜,在特区的工地上,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背影,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叫:特区建设者。(1983 年上步园岭工地)
建设工地上,随着脚手架的提升,你就会发现深圳的大厦如雨后春笋……(1983 年八卦岭工业区)
1986年,特区工作会议指出深圳基建投资规模偏大,投资结构不合理,决定对所有基建设施进行全面清理,基建投资规模压缩到了一半以上。这让初来乍到的基建工程兵们生活更加难以为继。为了有活干、有饭吃,昔日的团长和营长们不得不放下面子,四处揽活,在这个过程中饱受闷气和侮辱。他们骑自行车去谈判,却被人轻视;为了等工程,在别人家门口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却还不一定被理会。经济上的困窘使得一些人对在深圳的前途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选择离开。然而,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基建工程兵们依然坚守着。
深圳华强北的华新小区是建设集团6000多名单身职工的宿舍,1985年11月的一个晚上,因为长期没有活干,内心充满怨气的年轻人们发生了一些过激行为,从窗户朝下扔啤酒瓶子,敲洗脸盆等。但在领导的劝说下,事件很快得到了平息,也引起了深圳市政府对转业基建工程兵的关注。市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对他们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一定范围内,将政府一些工程指定给他们干。
基建工程兵们深知,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生存,最终还是要靠实力和信誉。他们珍惜每一个项目,不管大小都全力以赴去干好。1987年,二公司拿到了修建深圳教育学院教学大楼的工程,这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大工程。工程量大,工期紧急,按正常定额需要一年半时间,但他们凭借军人的气概和顽强的斗志,24小时不停工,连轴转。雨天,工人不顾危险坚持施工,领导为了保障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他们提前完成了工程,创下了两万基建工程兵进深圳以后的第一个市级优质样板工程。此后,工程任务逐渐饱满,他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肩负国家重托,拓荒边陲小镇,建设深圳特区,2万基建工程兵把军魂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血脉,成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特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来的建设者们不断前行。
在深圳这片土地上,从一片荒凉中崛起,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2万基建工程兵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深圳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奉献精神和顽强意志,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深圳的历史长河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深圳的过去,也将指引着深圳的未来,让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1982 年建设电子大厦的基建工程兵
(来源:深圳基建工程兵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