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斌:用镜头记录深圳的燃情岁月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2-07-07

1.jpg

周顺斌

改革开放初期,两万基建工程兵响应中央军委、国务院号召,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1981年初,28岁的周顺斌作为新闻报道员,随部队抵达深圳。此后的时间里,他始终坚持在与摄影相关的岗位,用光和影记录深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国家的发展壮大“鼓与呼”。

精彩影像见证改革开放

2019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上,一张巨幅照片突然出现在舞台屏幕上。阳光从大厦上方照射在主人公身上。蓝色的背心,红色的帽子,坚实的肌肉,鲜明而生动,好像舒展双臂吹响哨子的同时,两侧的塔楼也在徐徐升起。

    这张照片名叫《升》,它反映了深圳经济特区早期建设一日千里的生动场景,荣获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实现了深圳文化艺术界“零”的突破,在当年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周顺斌便是这幅作品的作者。 

    《升》摄于1984年,正是深圳特区的初创年代,反映了基建工程兵建设红岭大厦的场景。这时,大厦上的吊车发出哄隆隆的巨响,周顺斌灵光一闪,马上找到正在指挥塔吊的战友邹洪涛,请他配合拍摄。为了凸显大厦的宏伟和人物的气势,周顺斌爬上脚手架,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的条件下,用手脚勾住铁架,以高危的姿势拍下了这一精彩瞬间。 当《升》亮相春晚时,那些亲身参与深圳发展的万千建设者心潮澎湃,无不追忆当年青春激情的岁月,无不感怀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史诗般的伟大变革。

为建设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奉命南下,吹响了特区建设的冲锋号,周顺斌是其中之一。1981年3月,从事宣传工作的他,随部队从辽宁鞍山来到深圳。他自学摄影技术,用发现的目光记录着深圳发展进程中的人和事,记录下这座新生城市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史、基建工程兵拓荒史、深南大道西进史……回首往事,周顺斌觉得,两万基建工程兵不只建设了深圳这座城市,还开创了一种“拓荒牛”的时代精神——那是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军魂。

军人本色穿越时代之变

    真正的艺术往往源自生活,在生活里扎得越深,作品的内涵就越丰富。周顺斌早期的获奖作品大多与部队有关,这源于他对军队生活的深刻体验。从16岁参军入伍,到30岁退役,基建工程兵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他开启了一座新闻的富矿,为他的摄影生涯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与养分。

2.jpg

大军南下

因为表现出色,周顺斌被深圳电视台相中,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可以说,周顺斌赶上了好的时代,抓住了好的机遇,才能拍出这样多的好照片。他的许多作品已经和深圳这座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融为一体。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有了历史的厚度,拥有特殊的价值和非凡的意义。

伴随着深圳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功,周顺斌与他的作品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伟大时代的亲历者,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深情讲述改革开放的深圳故事,倾情演绎民族复兴的中国故事。

矢志不渝讲好深圳故事

    2019年12月4日,反映深圳特区40年建设历程的巨作《照相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首映,影片通过讲述老照相师蔡祥仁一家三代在深圳经营照相馆的故事,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的风云变幻。其中饰演从基建工程兵转业做摄影记者的刘北方一角就是以周顺斌为原型。筹划之初,导演带着十几个人的创作团队找到周顺斌,他拿出珍藏的影像资料,详细讲述了基建工程兵在深圳的拓荒史。导演将这些故事写进了剧本,搬上了屏幕。影片播出时,让很多老兵感动得热泪盈眶。

虽然已退休多年,但周顺斌始终不忘军人的初心,积极践行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为深圳这座城市鼓与呼。2022年将要举办的第五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邀请他当评委,还计划将他的20幅基建工程兵系列图片列为一个单元展出。

    周顺斌曾坦言,生平有两件事最感欣慰:一是当兵,艰苦的军队生活令他日后面对任何困难都百折不回;二是做摄影记者,可以用镜头自由表达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命运正是与时代同频共振,他才得以在社会的发展大潮中找到一生前行的密码。

3.jpg

周顺斌用镜头记录深圳的发展

(来源:深圳特区报、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