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烽火 军旅一生保家国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2-09-16

口述/军休干部 常纪宽

常纪宽,1935年出生,1950年1月入伍,服役于东北海城炮兵第一师二十五团一营运输连二排四班。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职务为运输兵。在六年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克服重重困难,驾车往返于烽火连天的运输线,为后勤保障和战斗取得全面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1.png

常纪宽

父母双亡 苦孩子要当兵

87岁高龄的常纪宽,虽是人生暮年,但性格乐观开朗得像个老顽童。“我四岁不到父母双亡,不知道父母亲长什么样,当时村里发生过一次霍乱,家里一共死了五六个人。8岁开始,我就一个人生活,种了几亩田,养了两头猪,自己挣学费上私塾。”  

他13岁跟人家学裁缝,做得一手好针线活。15岁又跟别人学做鞭炮。童年留给他的,只有无穷无尽辛酸苦辣的回忆。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15岁的常纪宽人生轨迹开始慢慢逆转。

抗美援朝 上战场保家卫国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潮席卷全国。1951年的大年初一,常纪宽作为炮一师25团战士入朝。“1951年大年初一,我们从海城赶到安东。第二天早晨6点多过江时,敌机铺天盖地飞来,不分青红皂白,一通狂轰滥炸和地面扫射有40多分钟。我们5辆车被炸毁了2辆。” 

“这才是第一天啊,我的天啊!后来一路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敌机的轰炸。但是,我们越来越有经验,把生死抛在脑后。终于在7天内赶到开城,驻扎到新岱洞。”

“部队来朝鲜的车队都是夜间开车。公路两边几乎每50公尺就有一个信号员,把枪绑在树上,听到飞机响声就对空鸣枪。如果三五枪后,路面汽车还没关灯,就会冲车开枪。”此后,常纪宽便去运输连二排四班做司机,十五六岁便成为朝鲜战场上一名战士。

这场在异国他乡、冰天雪地中的立国之战,正是由千千万万像常纪宽这样毫不起眼的士兵组成。在此后记载中,他们或者只是影视作品中,人群里的一个小黑点,或者只是文字记录中的一个数字。但他们每个人其实都曾是一个鲜活真实的生命。

交换战俘 掩埋烈士遗骸

“1953年7月27日停战,10点协议生效后,我们从防空洞一下就涌出来了,互相拥抱,那个开心,真的好像又获得了新生似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在常纪宽的眼中,虽然很多战友牺牲了,但朝鲜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出了国际影响力,捍卫了国家声誉,保卫了国内此后长久的和平环境,对美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停战以后,常纪宽作为运输兵,又亲身经历了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是交换战俘。开城板门店旁边有个10来米宽的小木桥,双方商定在小木桥两边交换战俘。第一天交换回来的女同志战俘,哭得都像个泪人似的,她们做梦也想不到还能回国。”常纪宽想到当时的情景,依然百感交集,声音数次哽咽。

“我们还修了好几个澡堂子。当我们的人回来以后,把衣服全部换掉洗澡,衣服丢在地上浇汽油烧掉。我当时就想,一个国家要让人家看得起,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常纪宽参与的第二件事是清理志愿军遗骸,他认为这件事非常神圣,心情无比沉重。“当时战争年代有规定,部队在作战地方要留下记号,牺牲的烈士要就地掩埋。条件最简陋的也会制作木牌,写上名字部队等信息。去清理时要把土挖开,把骨头挖出来,一根一根捡起来装到布袋里,再把布袋子递到车上。车到了烈士陵园,又一袋一袋递下去。” 常纪宽回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搬运过程中,一袋一袋的烈士遗骸,在他们手中好像是在传递无比沉重的历史一样,送的人都舍不得松手,接的人接住后不停地说:“我拿到了,我拿到了。”好像生怕惊醒沉睡的烈士一样。

“这两件事是我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我应该为他们祈祷。我为什么现在有时候那么开心?因为我一想起他们,我觉得我应该为他们好好活着,健康乐观地活着。”1956年的4月14日,常纪宽在朝鲜清理完自己部队负责区域的志愿军遗骸后,返回祖国。

1959年,他被分回到炮一师,来到广州军区报到。“我在广州带兵11年,刚开始带了3年侦察兵,后来当了8年连长。”

特区养老 期盼国泰民安

2003年4月,常纪宽移交安置到深圳市原军休二所。他也来到深圳福田随儿子一起生活,亲眼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

来深圳后,常纪宽在军休二所曾任两届总支副书记和长期担任支部书记,非常关心和支持军休事业的发展,努力让军休所的居住环境得到很好地改善。此外,他传承革命基因,进社区、进学校为学生、青年讲党课,讲英雄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早年孤苦伶仃,一生在战火和动荡中奔波的常纪宽,在建党百年之际,感慨万千,用自己有限才情赋诗一首:“我把党恩比亲娘,军营一生练成长。援朝抗美我当先,六年烽火慨而慷。退休生活来深圳,高高兴兴享安康。今逢建党一百年,我要为党争荣光!”

1.jpg

常纪宽高唱《志愿军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