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 她是穿军装的白衣天使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3-06-09

口述/军休干部 马莉

图片1.png

马莉,1952年10月出生,安徽省金寨县人。1969年3月入伍。1970年就读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毕业后任解放军南京军区105医院军医,主治军医,副主任医师,眼科主任,党委委员,南京军区医学科委会委员。

在深圳市福田区一个宁静的小区里,退休后的马莉,在家中弹奏着初学不久的钢琴,享受劳碌一生后难得的休闲时光。丈夫在旁边挥笔作画,家中充满温馨与祥和。

回顾自己的一生,作为一名军中的白衣天使,马莉在国家三次大地震中都主动请战,迎难而上救助灾区百姓,经历了一个个生与死的考验。自己这一生虽然充满艰辛,充满挑战,但一路走来,看到灾区再现新貌,看到被救助的伤员重获新生,看到国家日益繁荣富强,她心中无愧无悔,倍感欣慰。

言传身教 吃苦不讲条件

马莉出生于一个老革命军人家庭。父亲于1929年参加红军,建国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父母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她的一生。“父亲当时在红四方面军,过了两次草地,母亲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加的八路军。所以我是在军营中长大,在家庭环境熏陶下,从小就想加入部队,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1969年初,还不满17岁的马莉遵循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在南京军区117医院当卫生兵。部队艰苦生活的锤炼,在她以后的成长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经过近两年部队的锻炼,1970年9月,风华正茂的马莉被部队选送去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学习。毕业后,在南京军区105医院工作。

1976年7月28日唐山特大地震发生后,23岁的年轻军医马莉主动请缨参加救治唐山地震伤员的任务,伤员转运至医院后,连续为伤员救治服务近4个月。马莉经历了第一次抗震救灾任务的考验。

抗击“非典” 奔赴汶川救灾

1998年7月,马莉从解放军105医院调到武警广东边防总队医院,开始担任医院门诊部主任兼急诊科主任,后任副院长。

1999年,澳门回归,马莉担任边防部队前方指挥部医疗保障组的工作,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公安部边防局的通报表扬。

2003年初,在艰苦卓绝的抗击“非典”战斗中,刚任副院长不久的马莉担负医院预防、鉴别筛查“非典”病人的组织领导工作。“当时卫生局下达命令,每个医院要成立一个隔离区,专门收治非典疑似病人。我们接到任务,两小时就成立了高标准的隔离病区。时任深圳市卫生局局长对医院的建设速度予以高度赞扬,说这体现了部队医院的优势!”

“隔离病区的医生护士不准回家,进出都要穿隔离衣,大家第一次面临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都难免压力大,甚至有些恐惧。我坚持每天到病区一线和大家共同战斗,鼓舞士气。”

在抗击“非典”的5个月战斗中,马莉曾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每天进入隔离区,协调指挥危重病人的诊治工作。在全市抗击“非典”表彰会上,广东边防总队医院受到表彰,马莉荣立二等功。

在重大危难需要医护人员的时刻,马莉总是第一时间冲在前面,不顾个人安危。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马莉当即主动请战,带领广东边防总队医院医疗队奔赴灾区。

“当天晚上7时接到通知,上级命令我院立即组织医疗队赶赴汶川。医院党委和总队首长同意了我的请战要求。”随后,马莉紧急调集精干医护人员组建医疗队,在最短时间内筹措了两大卡车医疗救援物资,5月13日上午10时会同广东省边防总队抗震抢险队一起飞赴四川,是全国第一批到达汶川震中灾区的省外救援部队。

下机后,马莉率医疗队赶往汶川汉旺镇。沿途,她被灾区人民的互救精神深深感动。“我看到地面裂缝越来越大,余震不断。但是灾区人民不畏强震带来的巨大损失,团结一致,互相救援。”

一路上,天黑路滑,很多公路塌方,公路一侧就是万丈深渊,惊险万分。5月13日晚上7时左右,救灾抢险队终于抵达汉旺镇。这时,天下着蒙蒙小雨,汉旺镇一片废墟,镇中心孤零零的钟楼上,时针停摆在14:28地震那一刻。

震区老百姓看到他们后,激动得奔走相告:“部队来啦!医疗队来了!”现场四川省消防支队的几辆铲车吊车正在那里挖掘作业,他们已经干了一天一夜了。马莉带领医疗队立即展开救援工作,搭建临时医院。当地卫生院向医疗队交接了第一批伤员和罹难同胞遗体。这时,医疗队员真正接触了死亡,真正意识到地震的惨烈程度和肩负重任,明白自己随时面临生命的危险。

马莉在一个小本上,密密麻麻记录了医疗救治的详情。当天晚上八点半开始做第一台手术。一个晚上做了38台手术,救治了七十多名伤员。“这也要感谢我先生,他是解放军医院管理的专家,他对我说,碰到大批伤员的时候,首先是要快速分诊。我们在行军途中就按伤员分类做好不同颜色标记牌,在抢救中迅速分类,分诊救治,有条不紊。”

汶川抗震救灾的经历让马莉终生难忘。她记忆最深刻的是抢救小伤员的经过。“她是一名高中生,地震时水泥柱子砸下来把她的双腿压在沉重的水泥柱下。不少救援队看过后,不敢贸然施救。因为只要动一下压在腿上的大梁柱子,上面楼板会失去平衡全部砸下来,造成更大人员伤亡。这时,女孩腿部已经被挤压超过72小时,腿部组织变黑逐渐坏死。我们医疗队研究后认为伤情非常危急,如果不立即截断双腿,不仅无法把孩子救出来,而且随着组织坏死,很快会产生大量毒素,导致器官衰竭,危及生命。经过慎重地研究伤情和请示广东边防部队的领导,我们决定立即进行现场截肢,从水泥柱压迫平面截断受伤女孩双下肢,挽救生命。尽管现场环境恶劣,医疗队还是做了周密的术前准备,手术由两位医学博士王建云、邓志云医生担任,他们冒着余震危险,弯腰侧身在断墙残垣中,跪在碎石瓦砾里,沉着冷静地操作,经过15分钟左右的手术,截断了女孩双腿,女孩从水泥柱下安全移出,抢救成功!”随后,女孩被送往重庆第四人民医院后续救治。

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哪里有需要,马莉和医疗队员就不辞辛苦奔向哪里。他们没有地方睡觉时,就在公路边上和衣而眠;没有条件烧水做饭,就啃干硬的方便面充饥。直到第五天,他们才第一次吃到米饭。

马莉难忘都江堰紫坪铺的雨夜:当时大雨滂沱,上游出现堰塞湖,随时可能溃坝引发山洪。“当天晚上为应付可能出现的洪水,所有手术床、医疗器械和药材箱全部是我们医生、护士自己搬扛,放到高处,以免被雨水浸泡。晚上大家都挤在帐篷里,我下了命令,所有人今天晚上都不能脱鞋脱衣服,一旦堰塞湖决堤,马上往高处跑!我看很多人都疲惫不堪睡着了,又把他们逐一推醒,大声呼喊:‘你们听到了没有?’有个年轻女护士说‘院长,睡下来吧,我实在太累了,不想再起来跑了,我就睡在这里,大水冲走算了,反正有那么多人陪着我。’当时我想,如果不是极度劳累,谁也说不出来这样的话,这位护士还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她确确实实是太累了,我真是心疼这些年轻人,我要尽力把他们都安全带回家,我暗暗地给自己下决心!”

在赴汶川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马莉带领医疗队员们连续转战绵竹、都江堰、安县三地,跋涉6000余公里,沿途遇到20多次山体滑坡,遭遇无数次余震,抢救伤员355人、施行手术176台、转送重病人148人、巡诊6786人,现场心理干预689人,为6680多户老百姓家进行了防疫消杀,发放中药621人,帮助灾民搭建帐篷280余顶。

他们的医疗队在灾区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群穿着军装的白衣天使。回忆往昔,对于一生中参加过三次特大地震医疗救援的马莉来说,最辛苦的是在汶川,但是最危险的还是在玉树。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特大地震。下午四点医院召开紧急党委会议,传达上级指示,部署赴玉树医疗救援工作。北京总部将玉树抗震救灾医疗队组建的任务下达到医院,并指示一定要有一位院领导带队,而且要富有抗震救灾经验。

那时,马莉已经58岁。“作为一名党员军人,每当有重要任务,不管怎么样,自己总是要站到前头。我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事后,医院张院长回忆这段经历感慨地说,他当时很纠结,觉得此次任务紧,责任重,需要一位像马莉这样抗震救灾经验丰富的领导去担当;但是在寒冷缺氧的高原,马莉年龄大,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实在于心不忍,张不开这个口。广东边防总队领导也专门打电话来询问马莉:身体是不是吃得消?马莉坚决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马莉率队乘包机赶赴玉树灾区,“一下飞机就感受到高原缺氧环境,玉树机场海拔40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60%,人像淹在水里,胸闷气喘,心率加速,口唇紫绀,整个头都痛得要炸开,太阳穴怦怦地跳。许多医疗队员恶心呕吐。”

马莉果断下令把携带的制氧机全部开动,让医疗队员吸氧。“我当时想,这次可能要留在玉树回不去了。为了完成任务,保证自己的体力能够支撑下来,我每天服用大剂量的速效救心丸,以达到扩张血管,提高心肌供氧的功能,硬是撑过了高原适应期,把高原反应控制住。”在进入玉树震区第三天,一些医疗队员和救援部队官兵出现了较严重的高原反应。上级通知,凡是年龄大,高原反应重的人员要立即撤下来。北京总部领导特别点了马莉的名,要求马莉第一批撤出。但作为广东边防救援部队副总指挥兼医疗队长的马莉,认为自己有责任圆满完成任务,并把20多名医疗队员安全带回家。她向上级领导表态留下坚持完成任务。

其实马莉那时候很清楚,面临高寒缺氧,救援任务重,环境陌生,随时会发生危险的情况,医疗队员非常希望马莉在他们身边,这样他们就有了主心骨,吃了定心丸。在玉树,马莉在汶川受伤的腿遇到寒冷环境症状加重,膝关节充血肿胀,但是她忍着疼痛坚持率队在平均海拔4000至5000米的雪域高原巡诊,为受伤藏族同胞实施救治。

4月18日,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前线,马莉代表医疗队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胡锦涛总书记走到部队当中,握住我的手说‘你们辛苦了!’还专门询问是哪个部队,来自哪里的。我回答:‘为灾区人民服务不辛苦!总书记您放心,我们一定完成好抗震救灾任务!’”

在玉树抗震救灾中,马莉临危不惧,主动迎战,克服高原反应,战胜身体病痛,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下,率领医疗队共诊治灾区伤病员1200多人、施行手术80多台、抢救危重病人24人、协助转送危重病人62人、巡诊200多人。

服务特区 见证特区变化

从1998年调来深圳,2012年退休,马莉亲眼见证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变迁。退休后在深圳安享晚年,感慨良多。“1998年我刚到深圳时,居住的附近还有不少稻田和断头路。20多年过去了,我虽然是军人,但也是深圳建设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我们亲身参加了抗击“非典”,许多大型灾害救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许多重要国事活动安全保卫任务,承担打击海上走私偷渡活动和围剿毒品生产村等全省公安武警重大任务的医疗保障,平时还承担深圳市民的大量医疗保健服务,自己尽了力,出了汗,付出了心血,感到由衷的欣慰。退休后选择深圳作为晚年生活之地,感到很幸福。”

“最近在看《觉醒年代》,对我触动很深。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我们党走过了整整100年,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艰辛!我们要缅怀先烈,珍惜现在,把革命先烈和老一辈打下的江山,世世代代红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把深圳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