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名利遮望眼 戈壁升起蘑菇云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3-10-07

口述/军休干部 冷华光

冷华光,1936年10月出生,重庆璧山人。在西北核基地工作20余年,参加了中国首次核试验、一次氢弹试验,首次地下核试验和有关核试验的实验室等的研究工作。1985年以来,先后有10余篇论文参加了国际、全国和全军学术会议交流并予以发表。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图片1.png

自力更生 引爆首枚核弹

在冷华光的记忆中,1963年国家纠正“三面红旗”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后,国民经济出现明显好转,恢复到正常、稳定和健康发展时期,社会呈现一片祥和景象。人民对祖国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和希望。

“这年也是我国完成了第一颗核装置的理论设计,要进行实验检验的关键时刻。为此在7月12日成立了第21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简称21所,部队编号‘中国人民解放军8334部’。恰好我大学毕业,就光荣地被分配到8334部队,从此我由重庆偏辟村镇的穷学生,成为一名国防科研工作的新战士。” 

“我们地方毕业的大学生,首先要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军训。这时我才知道是要从事核武器试验研究。”其实,在冷华光加入中国核武研发大军前,早已有成千上万的人,秘密展开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和她带领的中国人民,没有动摇奋发图强和自力更生的意志和决心。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只能坚定艰难地走自己的路。在三个月军训结束后,我们就立即展开首次核试验各项目工作,我的首个任务课题是全所场区仪器设备‘防震架’的研制和设计。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任务难度较大,学校学到的东西和实际工作相差很远。”

“直到1964年执行任务上场前,我才顺利地完成了设计和加工任务。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爆炸了一枚重量为1550公斤,当量为2万吨TNT的圆柱形核装置。”

1965年5月14日,中国首次采用轰6空投的实战原子弹,当量为2万吨TNT。对冷华光这些核武研发人员来说,直到此时,中国才真正具备了核武器投放能力,悬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核讹诈的阴云,才彻底散去了。

废寝忘食 研究地下核爆

在掌握大气层核爆炸的威力和基本毁伤效应的规律后,出于安全及有利于研究和改进核弹,世界各核弹强国都改为地下核试验。

“在执行完首次核试验后,我和其他三位同志去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开始协作研制地下核试验项目。包括完成含热核材的增强弹试验、东风2运载的弹道导弹核武器的试验和用增强弹引爆的氢弹原理试验。”

在冷华光的记忆中,1967年虽然有历史事件“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但在6月17日,中国首次采用轰6空投了当量为330万吨TNT的氢弹,成功完成第一次大当量氢弹实战试验!

“9月22日晚上,我们在帐篷里接到紧急通知,要求全体参试人员立即进入试验前准备。当晚,我们借助微弱的星光来到离洞口约10公里参观点待命,一直等到23日零点15分左右,在夜深人静中迎来了起爆瞬间,我借助月光和星光,在待命点看到整个南山在颤抖,山上山下尘土飞扬。我坐在地上,不由自主地被摇晃,恰似经历了一次地动山摇可怕的强烈地震。我们随后观察到坑道没‘放枪’,证实坑道堵塞自封成功;也观测到山顶没有发生冒顶现象,说明埋深的估算正确。不多时,从远处传来闷雷般的‘轰隆隆’的巨响在山间回荡。这等于宣告:‘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大西北核基地21所工作的20多年中,冷华光一共获得13项嘉奖。但是,这些奖项并不为他的朋友,乃至亲人所知晓。在多数时间里,他只能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埋头苦干进行核武试验的研发工作。

感恩奋进 见证深圳发展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家国不能两顾。为了中国的核武试验研究和国防科研事业,冷华光心中埋藏了太多对父母妻儿的内疚。“我回到研究所后,顾不上安慰妻子和询问女儿的情况,立即投入首次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当我回家探亲时,大女儿已经一岁多了,因为陌生不让我上床。此外,我母亲也经常生病,我在基地不能回家孝敬母亲。妻子在家要照顾一老一小,那些年真是太不容易了!”

1996年3月退休后,冷华光便和老伴一起来到深圳,跟随女儿一起生活,亲眼目睹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发展。

“深圳发展速度绝对是世界一流,几十年时间变成了国际化大城市。尤其是是深圳南山区,两三年不去看看,就基本不认识了。深圳的科技发展也很厉害,在无人机、人工智能方面、5G通讯、微信等多个领域,都是领跑全国,发展超出了我的想象。”

冷华光深切地感到: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你看中国航天领域,几乎都是年轻人,这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并不是按照套路走,具有独创性。他们的思想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经济发展做强大后盾,年轻一代甩掉包袱,完全可以为祖国的明天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