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誓仪式
入队仪式
书香军营
强军文化对部队的战斗力生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用强军文化占领军营文化高地,让强军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实现最大化,是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广东总队紧贴部队建设实际、紧扣官兵现实需求,在拓展文化场所功能、聚焦文化活动导向、深化文化作品效果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探索。
聚焦铸魂育人根本属性 让文化场所成为教育主阵地
曾几何时,走进军营书屋,官兵借阅最多的书籍是小说,使用最频繁的设备是唱吧。书香军营成了KTV、军史场馆成了打卡地,军营文化场所运用呈现出娱乐化、低质化的苗头。面对这一问题,总队明确文化场所育人导向,推开“红色基因赋能”工程,在建用并举中打造塑形铸魂的红色阵地、以史育人的教育课堂。
伶仃洋畔,旭日初升。珠海支队某中队排长张天瑞在荣誉室依托丰富的史实资源开展现地教育,中队烈士梅开春拒绝贿赂、勇斗悍匪的形象深深印刻在官兵脑海里,官兵们纷纷表示,要像梅开春一样履职尽责。
这时,有人小声嘀咕一句:“为了一点走私品,付出生命,值得吗?”趁热打铁出好钢。面对疑问,指导员陈振炜把“红连讲堂”搬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展览馆。当陈振炜讲述完大桥的建设历程及取得的工程奇迹后,官兵们眼里的光越来越亮。凝视着日夜守护的港珠澳大桥,大家的信念愈发坚定,个别同志的疑问也渐渐消散:在这里,个人命运和强军事业深度交融,只有忠诚履行职责使命,生命的价值才会得到体现。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总队医院警史馆开展的“见证强军——军史场馆的新物件”群众性主题讲解活动中,阅兵礼服的主人董亚思曾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面对严格的筛选条件,她和战友李明华约定,不管谁被选中,都会穿着写有对方名字的衣服走向阅兵场。最终,董亚思穿着写有“李明华”签名的衣服走上阅兵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庄严检阅。“‘李明华’三个字的签名,完美诠释了中国军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正是有了许许多多不知名的‘李明华’,才有了人民军队阔步前行的铿锵步伐!”观摩讲解活动的医院领导杜小强动情地说。
文化润无声,鼓之似雷霆。军史场馆是铸魂育人的重要场所,英模事迹是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的“活教材”,只要善于挖掘、因势利导,就能为官兵成长成才提供源源不断的政治滋养和精神动力。
“我想我所谓的焦虑,其实不过是自己的精神内耗。遇见棘手难题就潜下心来研究,一个个破解……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干。”在深圳第一支队某中队图书室,排长曾釜祥分享了自己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感悟,引发了大家共鸣。
河源支队战士夏宾汗也把这本书当作宝贝,书页内贴满了红黄蓝相间的便签,空白处写满了感悟。“以前总觉得信仰、理想看不见摸不着,离自己太远,读了这本书感觉到理想、信仰具象化了,我们跟着学、照着做就行。”
“自总队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以来,官兵们将所读、所学、所想、所悟转化为滋养行动的‘春雨’,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开展。”总队领导吴世雄介绍。
卫士忠诚,文以铸之。近年来,总队加快推进书香军营和军史场馆建设,广泛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军史馆里话军魂”、“党史上的今天”、“新兵第一堂队史课”等活动,用情景式、沉浸式、分享式、启发式教育,激活文化场所育人功效,让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激发出强大的奋进力量。
瞄准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让文化活动从操场迈向战场
面对越来越紧迫的练兵备战任务,基层文化活动如何开展,才能真正向战而行、为战发力,成了摆在军队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昏暗狭窄的公共汽车里,机动支队特战队员搜排爆手王忠强正仔细搜寻着爆炸物。发现爆炸物后,他随即开始紧张的转移工作。身着厚重排爆服的王忠强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和呼吸声,他努力平复情绪,让双手保持平稳。“稳一些,再稳一些!”王忠强在内心不断告诫自己。随着计时员按下秒表,王忠强成功将爆破装置转移到安全区域。
在总队“巅峰-2024”特战比武中,王忠强取得了搜排爆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王忠强的思绪回到了刚成为特战队员的那天……
“标兵就位!”伴随着悠长的口令,军乐队奏响仪式曲,新队员入队仪式现场弥漫着庄重而肃穆的氛围。“你们是否有勇气扛起这面队旗,用行动延续特战荣光?”面对中队长的发问,所有新队员铿锵回答:“有!有!有!”在这庄严的时刻,时间仿佛凝固,只有热血沸腾。
王忠强和所有新队员一样,被深深地震撼。“那一刻,我深知自己不再是普通的个体,而是肩负重任的一员。当看到强者佩戴上勋章时,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王忠强暗自下定决心。
仪式活动激发了官兵们崇尚英雄、争当强者、向战而行的坚定决心,而结合特战专业编成及任务属性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则助力把决心变成打赢能力。
在游艺室,以指挥员为主的兵棋兴趣小组正在开展“三大战役”兵棋桌游推演,方寸之间,无声厮杀,让学战例、练战术变得容易而有趣。在图书阅览室,以狙击队员为主的雕刻篆刻兴趣小组正在开展图版雕刻和印章篆刻创作,随着图版成品越来越精美,队员们的心态更加沉稳、指力更加精准、注意力更加专注。在体育活动室,以突击、重火器队员为主的健身兴趣小组正在开展搏击对抗赛和“谁是大力士”力量赛,肌肉与肌肉的碰撞,让冲锋陷阵的身形更加健硕、直面强敌的胆气更加英勇。在障碍场,以侦察队员为主的航模无人机兴趣小组正在组织穿越机越障竞赛,通过骨干带教、外请培训、在线学习等方式的强化,队员们熟练操作无人机穿越孔洞、击杀靶标,精准而致命。在训练室,以搜排爆队员为主的编程机器人兴趣小组正在组织机器人组装和入门级程序编写,各类电器元件排列组合,万用表、电烙铁运用自如,爆炸物越来越复杂,排除爆炸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
在兴趣小组活动的滋养下,王忠强先后参加了总队搜排爆专业初、中级培训及高级破拆班集训,与“雪豹突击队”战友同台交流,并最终在比武场上实现了“向往强者、成为强者”的誓言。
卫士精武,文以强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化中藏着战斗力。”总队领导金健总结道,只要路子对了,文化工作就能成为提升备战打赢效能的“倍增器”。近几年,总队瞄准向战为战积极探索,着力通过仪式活动催生荣誉感、使命感,通过结合作战编成和任务特点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升基础素质、岗位能力,通过舞龙舞狮、威风锣鼓等“一队一品”活动以及篮球赛、拔河赛等竞技体育活动激发血性胆气,在潜移默化中助力部队练就打赢硬功,夯实胜战之基。
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 让文化作品更接地气冒热气
什么样的文化作品最受官兵喜爱,最能教育官兵?答案有很多,但最简单、最朴素的是:触动、唤醒,让官兵在舞台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儿啊,妈来看你了。”聚光灯下,冉升的母亲悲痛欲绝,舞台上,当冉升生前战友齐声呼唤“妈妈”,观众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这是前不久总队特色文化节目展演暨文化情景剧《奋斗青春正步走》中,战士冉升因抗洪抢险失去生命,他的母亲来到部队的感人场景。“看到冉升将自己的救生衣让给受灾群众时,我仿佛看到了抗洪前线的自己。”剧中的情景,让韶关支队战士陈鹏丞联想到自己参加江湾镇抗洪救灾的场景……
“在以往的文艺创演中,我们往往更重视作品的专业性,舞美、灯光力求完美,故事原型力求高大上,官兵看了虽感动但难有行动。今年,我们把目光投向基层,组织文艺小分队下基层采风,把沾着泥土、冒着热气的故事搬上舞台。”总队政治工作部领导李飞舟介绍。
“军营的生活,有太多喜怒哀乐……有时懦弱,有时被看破,曾彷徨,也迷茫……一路上,跌撞撞,迎着嘲笑的目光,准备好走向战场,拼下最后的荣光……”原创歌曲《新生》,用说唱的形式讲述主角从入伍之初的不适应到下定决心改变的心路历程。不少官兵坦言:“此时此刻,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曾经的自己。”哑剧《班长的逆袭》,则用诙谐的表现形式,讲述了主角在实弹射击训练受挫后,班长用自身经历鼓励他、安慰他的故事。剧中有这么一幕——班长查铺时发现新兵偷偷学习,好几次演到此处,饰演班长的演员都哽咽不已,他说:“当年我也曾是那个躲在被子里偷偷学习的新兵,我永远也忘不了班长掀开被角时那欣慰而鼓励的目光。”
当官兵在舞台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动就一定能够变成行动。
情景剧中饰演主角冉升的战士朱校民是一名大学生士兵,入伍前他对自己的军旅生涯有无数遐想——比武夺魁身披红花、执行任务荣立战功、考学提干春风得意,等等。但入伍之后,激情却渐渐被平淡掩盖,让一心渴望荣光的朱校民迷茫了、麻木了,甚至萌生了退役的念头,直至参加这次创演。
在韶关采风时,朱校民看到了江湾镇救灾的照片,灾区一片狼藉的场景、战士们磨烂的手、泡烂的脚……他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军营好小,小到只有营区那一亩三分地;我们的军营好大,大到托起了驻地百姓。
卫士成长,文以励之。“心灵的成长是最重要的成长,认识的成熟是最可贵的成熟。”指导完文化情景剧创排的总队政治工作部领导赖云飞感慨道,文艺创演只有紧贴官兵思想才有生命力,也才能真正哺育官兵。近年来,总队围绕官兵成长成才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惑问题,以身边人、身边事为突破口,采取官兵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创排了文化情景剧《奋斗青春正步走》、短视频《螺丝钉》、强军故事会《砺剑演兵场的铿锵玫瑰》、《强军有我》、《一套阅兵服、两人强军梦》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在砺血性、燃斗志中推动官兵把感动变成行动,更加坚定建功军营的理想信念,充盈献身使命的精神血脉。
(来源:广东武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