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钧池:当好退役军人“红星堡垒户”户主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4-11-18

陈钧池是沙井街道壆岗社区原居民。他1999年入伍,2001年12月退役,在部队期间因表现优秀荣立个人三等功,获优秀士兵称号,并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12月从部队退役后,在壆岗股份合作公司担任物业办公室主任;2012年自主创业。近年来,他秉承军人优良作风,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2023年被宝安区双拥办评为“双拥先进个人”。

退役军人陈钧池.jpg

退役军人陈钧池

源于军人的奉献担当 大力支持拥军工作

“想为老兵做些事。”是陈钧池心中的牵挂。2022年当他了解到政府正在征集红星堡垒户户主,毫不犹豫就报名,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施工升级,无偿提供办公场所建立了宝安区首个“红星堡垒户”。“作为一名老兵,成立红星堡垒户,我深感使命光荣。”

堡垒户位于壆岗大厦钧雷办公大楼7楼。走进其中,党建和军旅文化氛围十足。堡垒户内设文化长廊、创业共享平台、红色书屋、老兵饭堂等,并集党建文化、蚝乡古韵文化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如今一楼大厅已升级成“驿站”,成为附近居民小憩的场所,常有环卫工人来此休息歇脚。“我们提供免费的矿泉水、面包和茶叶,给有需要的人。”陈钧池介绍。

陈钧池当兵期间,曾前往柳州参与抗洪抢险,保障了一方平安。“我当兵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无私奉献,能为人民服务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正因为如此,即使退役后褪下军装,军人意志仍是他人生不变的底色。疫情期间,他多次为沙井街道交警中队、壆岗派出所等单位无偿捐赠口罩物资达3万余个。同时,多年来为四川省壤塘县南达木桑隆寺福利学校、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中心小学和慈善平台水滴保等捐款帮扶8万多元。2018年,他为沙井街道盛芳园小区两千多户居民独资赞助举办中秋文艺晚会;无偿为小区提供40平方米商铺作为快递中转驿站,长达两年之久。“只是想为住户解决生活上的不便。”陈钧池的语言朴实,“哪里有窟窿,哪里缺泥巴,我就补上填上这个洞。”

创新服务途径 为退役军人创业打造共享平台

走进“红星堡垒户”,一间陈列室里,俨然小小的老兵物件博物馆,陈列的物品来自他和战友们自愿捐献的旧物件,唤醒部队记忆的同时提醒自己不忘军人本色和初心。其中一套军装来自一位退役老兵,布料发白,透着年代感,陈列在入口处。

一张上下铺的床铺上,军绿色的被子枕头叠成方正的“豆腐块”。“这里不仅用来演练军务,重温军旅时光,还真的发挥出实际功能。”陈钧池回忆,曾有一位湖南籍的退役军人来深务工,生活上遇到短暂困难,这张床铺成为他的“避风港”,帮助他度过9天的过渡期。

“红星堡垒户”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好堡垒户作用。陈钧池谈起堡垒户后续计划:1楼打造成活动驿站,5楼作为国防教育基地,6楼是创业孵化基地,把公司的自有业务压缩在4楼的紧凑办公空间里。目的是最大化用好空间场地,打造“凝人心、聚人气、有温度、有情感”的新时代退役军人服务阵地。

为此,他自发在“红星堡垒户”创建退役军人创业共享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退役军人提供一个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研修学习的平台。退役军人可以免费共享办公场所、项目资源和培训课程。这里既是服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堡垒户”,也是传承弘扬沙井本土特色蚝文化的平台。作为沙井原住民,陈钧池将蚝乡文化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系中。他相信,通过在企业中宣传、推广和实践本土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当好退役军人民间联络站、歇脚点、传声筒

“我们经常组织退役军人活动,传播退役军人正能量。”陈钧池说,如今,“红星堡垒户”成为退役军人民间联络站、歇脚点、传声筒。通过退役军人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兵说兵话、兵讲兵理、兵解兵心,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不管是家庭困难,还是找工作困难,各种问题,或者有心结,都可以在这里说。”

陈钧池在“红星堡垒户”的战友交流中得知,街道有一名退役军人王某,因大火烧伤大腿汗腺,行动不便、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困难。听闻后,陈钧池主动上门慰问,还组织退役军人定期上门为其打扫家中卫生。还有一名困难退役军人谢某,家中有两名孩子在读书,母亲患有糖尿病,妻子心脏做了移植手术,开销大,全家仅靠谢某一人工作支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得知情况后,陈钧池第一时间上门慰问,并为其子女解决2万元学费。

让他倍感骄傲的是,如今沙井街道退役军人“红星堡垒户”已成为全市现场观摩学习的示范点。今年4月,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此召开全市“红星堡垒户”工作推进会。“不能凭一时的热血和冲劲来做事,要持续保持热情和活力。”一场场活动下来,他收获的老兵们的认可和赞许,都让他感到初心得到升华,更坚定前行的方向。

退役军人“红星堡垒户”一楼大厅已升级成“红星堡垒驿站”,常有环卫工人来此休息歇脚.jpg

退役军人“红星堡垒户”一楼大厅已升级成“红星堡垒驿站”,常有环卫工人来此休息歇脚

(文/本刊记者 林韶君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