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深山20多年 老兵李京超告诉你什么是坚持的力量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2-09-16

盛夏雨后,海滨小城退去连日来的重重雾霭。华灯初上,漫步街头的人们不会想到,远处群山中有那么一群“海军蓝”,正在将专注而犀利的目光,投向更远处的万里海疆。

无论风雨还是艳阳,他们都在用同一种姿势,守望着大海,护佑着战舰。他们之中的老兵李京超太过平凡。黑瘦的身板,黑瘦的脸庞,像很多老兵一样性格直爽行事干练。他佩戴的领章,又道出了这位二级军士长的不凡——在这个远离繁华都市的深山里,老兵已经驻守了20多个春夏秋冬。

李京超曾有机会离开这座山,回到繁华和喧嚣当中,他却选择了寂寞与坚守。老兵心里只有一句话:人总要有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1.jpg

李京超(左)深夜和战友一起巡逻执勤

19岁的李京超如愿站在了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的门口,成为了学兵队一名新兵。穿上军装、学了专业,面对复杂电路图和精细元器件,李京超意识到自己要“恶补”的知识缺项很多。“哪怕微小的差距,也要拿出最大的意志去征服”——寒夜里,战友蜷缩进棉被酣睡,李京超躲在被窝借助手电光翻看资料、默默背记。

教员孙秀美很快注意到了勤奋又刻苦的李京超,对他的指导也格外悉心。电容、放大器、充放电路……在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之下,李京超的专业水平进步很快。半年后,李京超军事技能和专业理论实操科科优秀。眺望远方,李京超对未来的军旅航路充满了遐想。

这山似乎有种魔力,魔力的源头是热爱

向南。绿色的铁皮车上,300多人从烟台到湛江时只剩20多人。与很多人盼望在家门口当兵不同,李京超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想去海边当兵,最好能上舰艇。

下了火车、上了卡车,李京超透过帆布缝隙望出去,十里军港飞速退远,直到视线中只剩一重重的山。与战舰擦肩而过,李京超难免遗憾。他没想到,更大的遗憾还在后面。一路走,心一路凉下来。海边长大的李京超,从未走过“这么难走的山路”。2米多高的甘蔗林,肆意“侵占”着本就狭窄的土路,山上不见一户人家。从清晨走到日暮,眼前出现一个营区,就这样,他迎来了自己学兵下连后的第一站——海军某仓库。

这是个大而荒凉的地方。老兵一进门就告诉他,仓库占地4000余亩,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进入营区,一条水泥路只有一车宽,一座楼房也没有,营房都是砖瓦平房。7月的南方闷热难耐,周围的山像一圈铁壁,把雨后腾起的热气锁住。下了车,李京超感到连呼吸都困难……他还不知道,更难的在后头。

山上岩层硬,井难打,官兵们只能饮用杂质多的岩层水。李京超回忆,这种水烧开后,水垢多,一定要历经长时间沉淀才能喝。战友们每周都会自发“排班”——轮流上山砍柴、烧水。“偌大营区只有2部电话,一到周末就排起长龙。”盘算着自己的津贴只够打1个小时长途电话,李京超决定写信。摊开信纸,老兵告诉他,山里偏远,一封回信能走2个月。

3.jpg

李京超(左)与来营探亲的女儿

除了书信慢,“车马”也不给力。最近的乡镇距营区30多公里,来回一趟煞费周折,老兵这样比喻:“出门还是浪花白,回来成了土溜子”。这就是20多年前的仓库。

待得时间久了,李京超心中的情感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驻地偏远,这里的兵却不孤僻;条件艰苦,这里的兵从不叫苦。

军史馆里,看到驻守这里的前辈制作的根雕和石头画,李京超惊叹于他们的专注力和创作力。他们就像荣誉室门前的“石生树”——坚硬的岩石上生出一棵树,树根用力缠绕着石头,盘根错节的姿态,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不远处,一座守库石让李京超久久凝视。“虎踞群山剑指大洋”八个苍劲有力的“库训”,被官兵描得鲜红,刻进被岁月侵蚀的巨石中。环顾营区,李京超渐渐有了一份感悟,“这山似乎有种魔力”。魔力的源头,就是眼前的战友——一群心怀热爱,坚持热爱的兵。

时间会见证付出,也会给予答案

那年春节,李京超休假回家。“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了十里八乡的香饽饽。”说媒的人,把李京超的家门槛“踏得光亮”。门厅中,又来了一拨人相亲。正腼腆得不停搓手的李京超,手机突然响了,他如释重负跑进里屋。随着自己习惯性的一个“到”字,他知道,任务来了!

那一年,李京超已经是仓库技术骨干,负责某型装备的维修和保养。“我们就像装备的‘外科医生’。”李京超向记者打比方,新型装备从工厂交至仓库,囿于当时的运输条件,各部件都是拆开运输。作为技术骨干,他和战友担负着组装、校准、装舰等工作。“就像搭积木一样,只不过这个‘积木’委实有些大,而一些内部配件却比头发丝还细。”这给李京超和战友们的工作,带来不小难度。

洞库里无风无雨,24小时被白炽灯照得通明——走进洞库,人们总会有种错觉:时间仿佛静止。为了方便开展研究,李京超干脆卷起铺盖住进洞库,一住就是2个月。那段日子,李京超记不清和战友装载了多少装备,实在累得坚持不住躺在床上,他的眼前便会浮现荣誉室门前的“石生树”和守库石……

守库已经守了好多年,彼时李京超才真正懂得了老兵们的专注从哪儿来。一年后,东海之滨的另一片深山中,海军首届某型装备保障比武即将拉开序幕,多个仓库官兵摩拳擦掌期待着比武争雄。

在训练场外观摩时,场上的一位吊装司机,用眼睛“扫”了一下新装备与目标位置的距离,便轻推拉摇杆,回转踏板和油门交替踩合,随后操作吊机,稳稳牵住装备,将其顺利装进箱体。

“对手”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让李京超越看越揪心。他心中不免忐忑:“新装备我们刚接装,他们已经实操一年多。”单项课目的差距就这么大,作为班长,李京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jpg

李京超在给石头标语描红

“坚持!不拼一下永远也赢不了。”李京超鼓励大家,既然单项拼不过,那就拼团队协同;既然速度比不过,那就比完成质量。

每晚睡觉前,李京超将操作流程,一帧帧在脑海回放:几号号手跑几步,哪颗螺丝拧几圈,口令何时响起……如同电影导演,他将每个“分镜”设计得严丝合缝。

考核那天,天刚微白,李京超就挨个喊起战友,反复叮嘱流程,帮助大家将他脑海里的画面“投影”到现实。一个人、一群人有多努力,时间会见证付出,也会给予答案——最终比武考核,李京超带领团队斩获某型装备机动保障团体冠军。

既然一辈子干一件事,就把这件事干到极致

10年前,我国舰艇装备性能有的尚不稳定,李京超曾亲身经历过失败。那一天,他在日历牌上画了一个重重的红圈,对“徒弟”们决然地说:“知耻而后勇,只要我还在装备保障岗位上,就再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作为装备检测中队分队长,李京超的使命是测试数据,再将其调试至最佳状态。为了更加精准,李京超做了两个决定——将参数调整精度的小数点,再往后移1位;同时定位故障后,尽量不将故障装备返厂,而是先自行维修,提高技术能力。

做到第一点,并非易事。

“我们就像是问题的‘筛子’,把‘网眼’编得密点、再密点,问题就能更快更准地显现出来。”为此,他从收集数据入手,一点点突破、一点点核准。在所在维修岗位,李京超编写了好几本技术书籍,一点点画出流程图。做到第二点,更不轻松。“我们自行维修,后续保障也会落在我们头上。”李京超执意要干,“现在开始钻研,自己能修的尽量自己修,有利于保持平时的装备完好率,对战时的意义更大。”

时间,是检测坚持的“试金石”。那一年,某海域组织海上实弹射击。战舰奔腾的艉流,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银色的航迹。指战员们都在期待,装备实射时那一刻的精彩表现。那次,李京超遭遇了严重晕船。他所在舰艇才几百吨,在海上跑得比数千吨的护卫舰、驱逐舰还急。高速穿浪,李京超吐得昏天暗地。

4.jpg

选择坚持的李京超

为了完成实弹射击前的维修保障任务,他抓着铁栏杆一步步挪动步子,对装备进行测试。“水气那么大,某个部位的电器短路了。”面对恶劣海况下的突发故障,李京超分析压力表后细细排查,终于发现是一个充气活门堵帽多拧了半圈,“由于晃动过大,致使活门胀裂,箱体漏气”。准确的故障定位,让这个看似非常棘手的问题瞬间排除。那天,实弹发射非常成功,艇长兴奋地跑进兵舱,紧紧地抱着李京超说:“班长,你真行!”

掌握8种技术技能,3次在海军维修技能比武中争得头彩,20多次在海上应急排除故障……李京超20年的维修保障人生,璀璨夺目,他说,“既然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就把这件事干到极致,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近年来,随着新装备不断升级换代,装备人工检测方式正在慢慢地被智能检测方式替代。磨砺多年的“绝招”,被岁月打磨得有了“包浆”,李京超却没有患得患失。他憧憬地说:“我在期待着传统专业被全新专业取代,我会跟随时代大潮完成转型。”

一次,李京超12岁的女儿打来电话,电话里,小姑娘亲切地和父亲商量暑假的来队探亲时间,还说:“爸爸,等我长大了也成为您这样的军人。”李京超笑了:“未来的事交给未来,我们只需更加努力。”

(来源:南部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