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之中望蓝海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2-11-16

摊开地图,顺着经纬线寻找,有座毫不起眼的山岭。

群山环抱中,1300多米的海拔并不突出,没有怪石嶙峋,也无奇峰绝壁。然而苍莽密林里,有群立身于山巅的年轻水兵。在这里,水兵们习惯了四季无休的漫天大雾和骤风急雨,也看惯了每天出现的日出日落和偶尔出现的星河云海。他们最喜欢的,是在云雾消散的傍晚,顺着雷达电波的方向眺望远方。

那里是大海,是藏在高山水兵内心深处的一抹深蓝。

——编者

1.jpg

陈晓光(左)和年轻战士一起眺望大海

通向云端的山路

卡车沿着蜿蜒细窄的山路不断爬升,透过树隙射进车窗的阳光和路旁的古树迅速向后退去,眼前的翠绿渐渐淡化成雾蒙蒙的白色。

“班长,还有多久才能到?”憋了许久,张磊还是问出了那句话。出生在湖南一座不出名山下的小伙怎么也没有想到,当了海军,却又一头扎进山里。山有多高?张磊并不知道。张磊却清楚从老家仙花山走到镇里只需20分钟,如今从最后一个屋檐在眼底消失,早已超过了这一时间。

“等雾再浓些,就差不多了。”驾驶员林昕熟练地转动方向盘,又熟练地回答这一熟悉的问题。这条通向云端的山路,他穿梭9年了,每年枝桠吐绿时,不同的新兵都会吐出同一个问题。

事实上,林昕也问过同样的问题。但不是第一次坐车上山时,而是他第一次驾车上山。

狭窄的公路被卡车占据了五分之四,车窗一面贴着崖壁,另一面与悬崖平行。林昕把头探出车窗一边看路一边开,雾里视线不明,笨重的卡车在浓雾的山路里,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熟悉每一道弯,体会每一个坎,冬去春来,林昕渐渐把路刻进了身体里,从1个小时到50分钟,再到40分钟,林昕凭着不断的摸索和重复,把这条山路越开越“短”。

拉给养、取快递、送战士出差、接来队家属,车窗外四季难明,但车内的风景一直在变。林昕在重复之中,看到了不重的色彩。

山里长大的张磊并没有感觉这条路有什么特殊,“都是山与外面世界唯一的通道。”

云雾一年四季笼罩在山顶,久久难化。三年间,张磊作为炊事员,经常会随军车外出采购食材,对这条路也熟悉起来,他有时会思考,这条路和家乡的路有什么不同,也经常想象,军舰在海上的“航路”是什么样子,自己若在甲板上走路又该是什么样子。

与林昕和张磊所熟悉的路不同,上等兵皮卓脚下,有着另外一条路。

400多个台阶和7处转弯,45度的坡度和300多米的爬高。“来回一趟,体能好的途中也要歇两次。”从山腰延伸到山谷的这条路,通向的是站里的生命之源。皮卓的任务之一,便是负责保障位于山沟的这处水源。

假如走不一样的路,会不会更有意义?站里许多官兵都有着和张磊、皮卓相同的疑问。一场台风的到来,让战士们有了新的思考。

2.jpg

星空下的战位

去年10月,台风“狮子山”来势汹汹,山路一侧的土坡被刮塌,巨大的山石因基底松软,从坡上滑下来,横在路中间,水源旁的大树被台风连根拔起,倒进水源堵住了水流,也拦住了通往水源地的路。

“一秒钟也不能耽搁!”指导员白旭光组织全站官兵,带着所有可能用得到的工具,徒步赶到塌方处清理。路一断,不光官兵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战备值班也会受影响。“大家再加把劲!”官兵冒着台风过境后带来的大雨,用锤子砸、撬棍撬、锯子锯,靠肩挑手抬,一寸一寸打通了路,一方一方清通了水源。

看着装备的正常运转,战士们意识到,日复一日坚守在这里的他们,与年复一年盘在岭间的这条公路和通往水源地的那条山间小路一样。存在,就是一份使命和责任。

别了 最老的“兵”

张玉武最后看了眼值班室旁的那棵松树,和战友简单道了别,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他呆了近30年的地方。

“这是站里最老的‘兵’。”

“老兵?”上等兵何兴福顺着班长李坤栓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株粗壮的松树在一片树丛中傲然挺立。阵风袭来,顶端的松枝随之摇摆了几下,又昂首看向远方。“这棵树在这里多久了?”何兴福仰头看着翠绿的松叶,又回头看看李坤栓。这场景李坤栓似曾相识,他想到自己刚到山上时,班长张玉武也带他来看这棵树。

这是一棵百年陆均松,李坤栓也不知道它的具体树龄,只知道它在班长张玉武到站之前就立在那里,经历了数次台风与雷电洗礼,始终巍然屹立、郁郁葱葱。

从装备上山到装备换代,从破旧的平房到现代化宿舍楼,从分散值班到综合集成落成,张玉武和这棵陆均松扎根在这座全海军海拔最高的观通站,一起见证着几十年来观通部队的巨大变化,他领口军衔的“拐”也和树的年轮一起,不断增长着。

张玉武的微信昵称,就叫“山巅一棵松”。离开的时候,他的“树龄”刚满29年。29年来,张玉武扎根在山上,从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新兵,成长为了精通7种雷达维修技能的技术大拿,也成了山上除了这棵树之外最老的兵。

独特的热带雨林环境,让看似不高的山巅常年云遮雾罩,往往在室外呆几分钟,发梢便会挂满水珠,长时间下来,官兵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风湿和关节炎。

张玉武是当时基地司令部第一个留任的高级士官,上级考虑到他年龄偏大,和家人长期两地分居,又有风湿缠身,想把他调到机关。面临抉择,张玉武陷入了犹豫徘徊,思前想后足足有整夜。彻夜的思考后,他婉拒了上级的安排,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从军报国,我就要像‘钉子’一样扎根高山,在这里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张玉武面对一次次下山的机会,却总是婉言拒绝,把时间和精力全倾注在了雷达与徒弟当中,带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3.jpg

最老的“兵”

“我走了,你就是这里‘最老’的兵了。”临别时,张玉武拍了拍通信分队长陈晓光的肩膀。“放心吧。”陈晓光看了看朝夕相处了十余载的老班长,坚定地说道。

无悔 这场青春选择

绿色的扫描线一圈又一圈地转着,下士李凌全双眼紧盯目标回波,精准上报着各项参数。走出值班室,已是深夜凌晨三点。山区无云的夜空,繁星闪烁,像极了雷达屏幕上的点点回波,李凌全凝望着天空,长舒一口气。刚刚,是他独立值班的第1200个小时。

这个从小就对军营有着深深向往的东北小伙,在走出象牙塔后便毅然决然地报名参了军。他的梦想,是驰骋大洋。现在窝在这处山上,李凌全多少有点遗憾。分队长刘尧看出了他的心思,告诉他,这里的值班室,是离海最近的地方。

初次跟班的李凌全,看着班长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滚轮和键盘,飞速上报着各项数据情报。他暗下决心,一定早点坐上那个独立值班的位子,看看大海到底是什么样。大海是什么样?李凌全到现在也没实地见过,他只知道从雷达屏幕上看,大海很小,也很平静。但随舰执行过任务的站长梁丁文告诉他,大海很宽广,也很汹涌,由他们报上去的数据,是舰艇安全出航的重要保证。

4.jpg

战士们望向远处的大山

“扫描线就是使命线,上战位就是上战场。”站长不经意的一番话刻进了李凌全的脑海,之后的几个月,他仿佛又上了一次大学,学习室里的灯,总有他的一盏。很快,独立值班的排班表上,有了他的名字。独立值班一年多,李凌全做到了目标全上报,点迹无差错,还曾因完成任务出色被上级通报表扬。他和战友一起锚在山巅这处十米见方的值班室内,像雷达一样,不知疲倦地转动着。

李凌全没能走进舰艇的舱室,但他心里明白,雷达屏幕的另一端,是他想要到达的地方。

星空逐渐模糊,山间水汽蒸发生成的云雾再次笼罩了整个山顶,李凌全和战友借着云雾的间隙看向远方的群山,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文/图 92619部队 李维 张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