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上的水兵·“路”与远方

来源:战友杂志在线责任编辑:webadmin
2023-08-14

1.jpg

一条“路”,笔直的通向远方。或是渐弱的海风,或是散去的浓雾,触到或是看到,加之不远处航船的鸣笛,海岛上的水兵便由衷的从心底腾起幸福感—— “路”通了,休假的、看病的战士能下岛了,来队的军嫂、补给的物资就要到了。

边陲海岛,离岸不远,却孤悬在海面,驻守在此的官兵,能穿破重重阻隔看向百公里外海面上的舰船,却因大海这一天然屏障阻隔,出行和吃饭都要“看天”。一条划开海面的“路”,将繁华都市与寂静海岛无形相连,久而久之,官兵对这条进出岛的唯一“道路”,有着非比寻常的情感。

2.jpg

春节时,来队家属在岛上的“团圆”

第一次登岛之旅往往充满期待与憧憬,航船从码头缓缓启航,逐渐驶离城市的喧嚣,不一会,楼宇便消失在视线之内,取而代之的是茫茫大海,风浪随着离岸的距离拉远而逐渐增大,航船在浪与涌构成的坐标系中上下左右规律的摇摆着,晕船人的“期待与憧憬”不久便会“消失殆尽”,“扛过风浪”的水兵们在下船之后也会感叹“陆地真好”。

在海岛水兵的眼中,这条“路”不长,40海里的距离在地图上近在咫尺,最新通航的快船仅需2个半小时便可行完;这条“路”又很远, 在大部分时间里,需要乘坐一天的慢船才能到达岸边,也有许多时候,船只与海岛尽在咫尺却因风浪不能靠岸。

刚上岛的水兵不会意识到这条海上航路有多重要,只有经历了几次台风、寒潮,或者在连续吃过几顿白菜之后,才会对这条平日里“名不见经传”的路有了打心底的敬畏与尊重。

海岛 “多风、多雷、多雾”的自然环境,让许多休假的官兵感慨“上岛容易下岛难”。春有雾,秋有风,夏有雷暴,冬有寒潮,对于来队的家属来说,则是“上岛难,下岛更难”,往往在岸上住了好几天后,扫兴而归。能上岛的“幸运者”则一定会得到官兵极其热情的款待,但团聚过后,在下岛时,又要对这条随时可能不能通行的“路”提心吊胆。

这条靠海面和天气状况决定通断的“路”让海岛上的官兵练就了一副识别海况和气象的眼睛,水兵们往往看一眼天上的云彩和浪花的姿态,便能判断出这条“路”是否成行。在“路”不通的日子里,有急事需要上下岛的官兵或家属,也会发挥智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包乘渔船,或搭乘货船。

作为这条“路”的“熟客”,每周一次的补给船也担当着运送官兵和家属上下岛的重任。出公差的官兵将一周的新鲜蔬菜、肉类、饮用水等补给物资和快递小心翼翼传接至军用卡车;迎接家属的官兵迅速“锁定目标”,接过行李,跨上踏板抱起军娃,牵起家属往岸上走;休假离队的官兵最后登船,挥着手和战友说着过段时间见……

每当补给船靠岸,在不足百平的码头上,却幸福洋溢、热闹非凡,然后在船舶离岸后迅速回归平静,一如寂静的海面。

愈加难得便愈加珍惜,物资补满的宽慰、家人团聚的幸福、顺利出行的喜悦……这条“路”的存在和这群海岛官兵的存在一般,默默无闻,但却给人带去安心。

3.jpg

官兵在海岛上演奏乐器

4.jpg

海岛上的水兵

对于海岛官兵来说,“路”在脚下,也在心中,许多战士怀揣蓝色梦想入伍,将梦想的“路”接上现实的轨迹,在这处孤寂的海岛上,日复一日,打磨着金子般闪光的梦想,练就了一双时刻保持警惕的“鹰眼”。

一次上岛、一次下岛,在“路”上往返一次往往就是海岛水兵们一年的时光,海岛上最老的兵上下岛的次数也掐指可算,到算不过来时,也许便是他们挥别海岛的时刻。与此同时,海岛每年也会迎来一批批“新面孔”,对远方有着不懈追求的年轻一代水兵,在海岛上用忠诚和奉献守护着面前的海疆,同时也守护着心中的远方和那条唯一通向岸上的“路”。

5.jpg

描红

(文/图 92619部队 张大禹)